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渤海大学教学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课程开发

【答案】课程开发是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二、简答题

2. 为什么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答案】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原因是:

(1)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总会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立场的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

(3)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影响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4)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指教学过程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与此同时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

3. 简述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的含义。

【答案】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教学对话的范型。他认为,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亲自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正像接生婆帮助孕妇依靠自身的力量分娩婴儿一样,教育者也要帮助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孕育真理、产生真理,正因如此,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提问而使学生自己发现、觉悟真理的方法形象地称为“精神助产术”。

4. 如何理解过程模式中,“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课程思想?

【答案】在斯腾豪斯倡导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理论中,教师具有充分的自主权。过程模式并不给出过程中的铁的原则,应该说它是一种“排除原则”,即把无效的、不利于广泛的教育目的达成的做法识别出来并加以排除的原则,这样,就给教师主动性的发挥留有余地。但同时,这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首倡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课程思想,认为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以对课程问题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为前提,从而开课程研究重视教师主体性的风气之先河。

5. 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征?

【答案】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的特征:

(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在相互适应取向看来,教学设计是课程专家、,教师、学生两两之间交互作用、协同进行的规划教学的活动。

(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教师的教学不再是专家开发的课程的线性演绎,在与课程专家、学生的相互适应过程中,教师的需要、兴趣开始进入教学设计并在其中得到实质性体现。

(3)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学生不再是被教学进行加工的对象,而是在与教师的直接的交互作用中和、通过对课程的选择而与课程专家间接的交互作用中使自己的意志在教学中得到体现。

6. 比较课程开发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异同。

【答案】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是20世纪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其主要代表是由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称誉的拉尔夫•泰勒所创立的泰勒模式。过程模式,是指在课程设计中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然后在教育活动、经验中,不断予以改进、修正。其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理论家斯腾豪斯。

(1)二者相同之处: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是课程开发的两种基本模式,两者都主张要有目标。

(2)二者的不同之处:

①指导思想不同:目标模式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并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过程模式以结构主义哲学和发展心理学为指导思想。

②目标不同:目标模式强调具体明确的目标,主张只有明确目标后才能进一步实施课程编制的其他步骤。此外它还强调目标的结构和层次性,预先规定行为性目标并且形成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而过程模式虽也主张要有目标,但这种目标是一般目标,而不是目标模式主张的特定目标、行为目标或作业目标。

③内容选择不同:目标模式认为内容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是工具而已。内容是没有价值偏向的,内容的选择不是依据其自身的价值。而过程模式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以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知识形式和学科基本结构来确定的。

④内容组织方面的不同:目标模式认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依据最终目标分析所要达到的各种具体目标,并依据这些具体目标来相应地组织课程内容。过程模式是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

7. 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缺陷有哪些?

【答案】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存在的缺陷有:

(1)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似乎是人为的。因为在人的发展中这三个方面是互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2)目标分类并未充分贯彻逻辑一致性原则。

(3)各行为目标彼此之间,以及行为目标与亚类行为目标彼此之间,界限不十分明确。

(4)布卢姆等人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具有层级结构,这值得怀疑。

(5)“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超学科性也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挑战。

三、论述题

8. 试述如何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

【答案】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要确立以下观念:

(1)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即是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每一个学习者不论其知识多寡、能力大小,都有其独立人格与尊严,都有其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都是一个主体,都应当平等地受到尊重。因此,选择学习者的经验必须以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为前提,由此形成的课程就是人性化的课程。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本质上是每一个学习者的自我选择的过程,教育者的使命是为学习者的自我选择创设情境、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当学习者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指导。

(2)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当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之后,他就不是别人为他准备好的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他自己的课程的主动开发者、他自己的课程的主体。课程绝不是教材这一个因素,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有机体,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70年代末以后,当课程研究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以后,学习者作为课程主体的地位就被确立起来,这时学习者主要不是接受别人提供的现成的课程,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与教师、与其他学习者一道创生,开发自己的课程。

(3)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学习者在班级与学校交往中、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不断地创造着自己的个人知识和同伴文化,这些个人知识和同伴文化在学习者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丝毫不亚于所接受的学科知识与文化。学科知识与文化必须经过学习者的选择、认同,以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个人经验为核心得到整合。

(4)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社会生活经验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它是不同文化群体、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儿童与成人)在持续的交往中所形成的。因此,社会生活经验中熔铸了儿童的精神与智慧。学习者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主体地位,是社会生活经验的创造者之一。儿童当然要向成人的成熟经验学习,但成人的经验只有经过儿童的选择、认同和再创造的过程,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社会化的进程,否则只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悲剧。

9. 试结合实际谈谈课程选择的每种取向的基本内容。

【答案】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既然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科的发展”、“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习者的需要”,相应地,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就是“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

(1)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学生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科学、技术等学科知识,渐次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活动方法。在选择学科知识的时候要尊重各门学科内在的逻辑体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