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渤海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师人格形象
【答案】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复杂多样的人,其劳动是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理想教师的人格包括善于理解学生、富有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有幽默感等。教师的性格与学生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二、简答题
2. 举例说明什么是辨别学习。
【答案】辨别学习实质上是一种知觉学习,即作出知觉的分化。在日常生活和学校学习中,辨别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图画和符号的辨别,是一项很重要的理智技能。辨别学习关注的往往是客体的明显特征,儿童要根据这些特征作出不同的反应。
3. 简述隐性课的程课程特点。
【答案】隐性课程的特点:
(1)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其影响无处不在,在同一个教育情境中不同的主体会解读出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意义是超出教育者预测的。
(2)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许多隐性课程都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人产生影响的,这些影响一经确立就持久地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难以改变。
(3)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教育者的教育艺术就集中体现在如何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教育影响,如何减少隐性课程的消极影响上。
(4)隐性课程的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如潜移默化地学会某种学术知识、学术观点等是学术性的;如隐含于班级、学校结构和行为规范和规则的非学术性的。
4. 简述“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答案】由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建立的教学理论体系被称为传统教学论,传统教学论强调“三中心”:教师为中心,系统书本知识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杜威为代表建立的教学理论体系则被称为“现代教学理论,也提出了“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课堂中心。
这样,“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就对立了起来。
(1)传统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基本观点有:
①教师中心。教师是知识与智慧的传播者、专制与权威的代表者、统治与约束的执行者,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应处与中心地位,教师决定着教育标准、内容、方法,操纵整个教育过程。
②课本中心。强调以系统化的知识为中心。课程即教学科目。强调知识的整体性,经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知识,可以为儿童更好的观念联合提供有利条件。
③课堂中心。教育过程是在良好的教学秩序下,通过教师口授,学生静听的方式自上而下传递书本知识的过程。教育过程带有明显的“指导性”痕迹,把管理作为教育过程的首要环节。
(2)现代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基本观点有:
①儿童中心。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重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并以此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提倡“从做中学”代替“从师中学”。
②经验中心。主张经验课程:以儿童主动活动的经验为中心。主张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心理需要、兴趣和能力。课程应是统一的,具有整体性,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因为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课程应具有社会性。
③活动中心。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者要尊重儿童,依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爱好组织活动,安排内容。
5. 什么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答案】“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范畴。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具有“潜在性”。这样,由显性课程(有计划的学习经验)与隐性课程(非预期的学习经验)共同构成了学校课程“实际课程”。
6. 如何理解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
【答案】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是“实践兴趣”的追求。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特征是绝对回归实践。由于该理论认为任何实践情境都是特殊的,因此,课程开发过程不是普遍性理论或模式的演绎过程,而是主体之间针对具体实践情境的需要而进行的审议过程。这样看来,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在本质上追求的就是“实践兴趣”,亦称“实践理性”,即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人类的基本兴趣。
总之,对问题情境的理解、课程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审议获得一致性的课程决策是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要点。
7. 简述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的含义。
【答案】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教学对话的范型。他认为,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亲自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正像接生婆帮助孕妇依靠自身的力量分娩婴儿一样,教育者也要帮助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孕育真理、产生真理,正因如此,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提问而使学生自己发现、觉悟真理的方法形象地称为“精神助产术”。
三、论述题
8. 如何理解“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这句话? 为此,在日常教学中应避免出现哪些问题?
【答案】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
(1)教不同于学。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主要是教师的行为,学主要是学生的行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与学之间也存在差异。教主要是一种外化过程,学主要是一种内化过程,正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之间存在差异,教与学之间的交往才有价值。
(2)教与学互相依赖。教与学之间互为基础、互为方向。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包含着教师的教,这是同一个过程。在教学情境中不存在没有教的学,也不存在没有学的教。
(3)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而且是人格绝对平等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交互主体的关系”。正是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之间的交往过程,构成了教学。但他们不是塑造和被塑造的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的交往关系。
由于教与学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既要避免“教师中心论”,又要避免“学生中心论”。要充分地认识到,学生有其独立人格,独特的精神世界,独特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学生是自愿地、创造性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对教学过程有选择的权利。一句话,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并不能因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比教师低,就认为学生的人格也比教师低,就认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主体地位,只能服从教师的教导。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就会陷入“教师中心论”。同时,还应清楚地意识到,教师是教学交往关系的另一方,教师“闻道在先”,担负着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促进者的职责,教师自然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认为教师应当放任学生,放弃组织、引导、咨询、促进教学过程的职责,否则就会陷入“学生中心论”。
9. 试述如何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
【答案】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要确立以下观念:
(1)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即是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每一个学习者不论其知识多寡、能力大小,都有其独立人格与尊严,都有其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都是一个主体,都应当平等地受到尊重。因此,选择学习者的经验必须以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为前提,由此形成的课程就是人性化的课程。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本质上是每一个学习者的自我选择的过程,教育者的使命是为学习者的自我选择创设情境、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当学习者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指导。
(2)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当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之后,他就不是别人为他准备好的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他自己的课程的主动开发者、他自己的课程的主体。课程绝不是教材这一个因素,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有机体,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70年代末以后,当课程研究由“课程开发范式”转向“课程理解范式”以后,学习者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