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渤海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答案】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简答题

2. 简要说明利维主编的《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对教育评价的历史所划分的三个时期。

【答案】这三个时期是:

(1)古典的考试型时期:教师主要以口头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是否已理解所学知识并记住一些重要部分。

(2)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是科学管理效益测量工具在学校成绩澍验中的应用,形式大多是多项选择的纸笔测验。

(3)后现代时期:其最大特征有二个:

①增加了教师在评价领域中的权威(相对于由教育外部人员承担的“专业评价”);

②对某些心理测量原则的适切性提出质疑,并以开放性的结论以及“评定”这一概念代替以前的“评价”。

3. 为什么说情境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必然要求?

【答案】情境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必然要求的理由如下:

(1)通过教学过程,每一个主体对知识获得自己的理解、建构出自己的意义,这要求为每一个主体提供主动作用的空间和机会。

(2)每一个主体在此过程中都能基于其经验背景选择出自己的“真实性任务”,这必然要求教学提供对每一个主体都开放的、充满选择机会的情境。

4. 什么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答案】“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范畴。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具有“潜在性”。这样,由显性课程(有计划的学习经验)与隐性课程(非预期的学习经验)共同构成了学校课程“实际课程”。

5. 卢梭提出的发现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卢梭提出的发现教学论是倡导尊重儿童的发现天性的教学论,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

方面:

(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

(3)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

(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6. 随机访问教学和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1)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2)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7. 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是什么? 其实质是什么?

【答案】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是二元论。各种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观点均隶属于以下几种性质的二元论:

(1)内容与过程的二元论。这种二元论认为,课程即学习内容或教材,教学则是内容的传递过程与方法。内容与过程、教材与方法是分离的、独立的。这种观点尽管比较传统,但在当今的课程领域依然很有市场。其实质是把知识与知识由以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割裂开来。这样,原本有机统一的知识就被人为分裂为内容(主要以物化形态存在于书面文献或各类媒体之中)和这些内容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与方法。这两方面相互独立,机械地发生关系。

(2)目标与手段的二元论。这种二元论认为,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目标或结果,教学则是实现目标或达到结果的手段。目标与手段是分离的、独立的。当今课程领域的众多观点隶属于这种二元论。其实质是把原本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人的完整的活动割裂为目标(计划、结果)与手段。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为了达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一种特定的手段也可以被泛化并被滥用于不同的目标。

总之,二元论的实质是把原本内在连续和有机统一的世界分裂为两部分,并使二者对立起来,机械地发生关系,一方控制另一方。

三、论述题

8. 结合现时时论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答案】[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受教师的评价影响很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通过语言暗示、表情等反映。教师偏爱优生、忽视中问学生,厌恶“差生”,就会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不同的距离;

②教师领导方式:教师领导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大量事实表明,在民主型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而在专制型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对立;

③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学识上,而且表现在教师的创造性上。学识渊博是学生亲近老师的重要因素之一;

④教师的人格因素: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那种性格开朗、气质优雅、兴趣广泛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

(2)学生方面

影响师生关系的学生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许多调查表明:如果学生认为教师很重视自己,对自己好,就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主动亲近老师;而自认为教师瞧不起自己,就会主动疏远老师。

(3)环境方面

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学校领导与老师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必然影响师生关系。课堂的组织环境主要包括教室的布置、坐位的排列、学生的人数等。

[2]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完成的基本保证,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又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优化,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来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尊师就是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人格与尊严,对教师要有礼貌,了解和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理解教师的意愿和心情,主动支持和协助教师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

爱生就是爱护学生,它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热爱他人、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基础。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共享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育中的欢乐、成功、失望与不安,它是师生情感交流深化的表现。共创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相互启发,使师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共同生活的质量不断跃进。

[3]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和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了解和研究学生存在于教师教育生活的每一时空。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