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805中外政治制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参与
【答案】政治参与是特定体制框架内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试图影响政府人事构成和政府政策制定的各种行为。它是公民沟通政治意愿、制约政府行为,从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而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及其规模、程度也成为人们判断一种政体是否民主的重要指标。
2. 斯多葛主义
【答案】斯多葛主义从公元前3世纪后期逐步盛行。斯多葛学派主张人类的普遍性以及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之上的世界秩序。该学派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历史学家波里比阿,他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某些观念分析罗马历史和政制。在波里比阿看来,罗马迅速崛起的根源在于其政治制度。后来思想家西塞罗发展了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学说,认为自然法是建立在宇宙神圣秩序和人类理性和社会性的坚实基础之上的。这一自然法思想被运用于罗马法,并通过罗马法为后来的天主教信条所继承,最终成为近代启蒙运动重要的思想资源。
3. 极权政体
【答案】极权政体,又称全能政体或总体统治。主要是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些激进的独裁体制,如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和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极权统治的典型特征在于它对社会彻底而全面的控制。它打破了国家与社会、集体与个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基本界限。
4. 民主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可定义为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5. 国家的政治职能
【答案】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指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由于这种职能主要是通过阶级的统治和镇压来实现,所以,有时又称镇压职能。国家的政治职能是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二、简答题
6. “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的思想理论基础有什么共同点和小同之处?
【答案】“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的区别与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议行合一: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共和国,贯彻议行合一原则,即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合二为一,既是立法机关,又是执法机关。“议行合一”原则在苏联和当今中国有了新的发展形式,但本质上不变。作为执行法律的机关一一国务院系统和地力政府系统的很多成员,同时又是人民代表。因此,作为人民代表的政府官员既立法,又执法。再者,执法机关由立法机关产生,并对立法机关负责,因而我国的政权组织原则是以“议行合一”为基础的民主集中制。
(2)三权分立:孟德斯鸡的分权学说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一直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家机构所公认的原则。首先采用这一原则的是美国,美国宪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相互制衡原则。分权学说的实质是为了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在分权学说中,资产阶级掌握的立法机构的地位高于一切。在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完全为资产阶级掌握。因此,三权制衡也只是资产阶级统治者之间的制衡。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宪法中都贯彻了分权学说,只不过在制衡的具体形式上有所不同。
(3)“三权分立”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是阶级分权,体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议行合一”是巴黎公社的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组织政权的普遍原则,其核心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民主。“议行合一”原则是对“三权分立”体制及原则的历史否定。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在十:
①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和决定国家一切重大事务的权力,没有与这个机关平行或是可以相互牵制的机关。
②行政、司法和武装部队等都受人民主权机关的领导,对它负责。这就使得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机构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真正体现了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机构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这一共和制度的根本精神和选仟制的特别重要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优越性的基本体现,这是“三权分立”所无法比拟的。
③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议机构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既有本质的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对“议行合一”不能机械的理解。在肯定真正人民主权的前提下,也需要各个国家权力机关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有必要的制约,相互监督。
7. 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
【答案】国家起源问题,由于它直接涉及国家的本质,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都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些学说的主要观点为:
(1)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学说
①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
②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2)非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学说
①神权论
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天、上帝)。这种观
点在古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统治阶级,曾利用这种观点来维护他们的统治。
②契约论
这种学说的基本论点,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资产阶级的契约论,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用来说明国家的起源,一种是用来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用契约论说明国家起源的人,都主张在国家出现以前,人类有一种原始的自然状态,但他们对这种自然状态的解释又各有不同。契约论都主张不能长久地停留在国家以前的那种自然状态下,为脱离这种自然状态,人们就互相订立一种契约,成立国家,来保障财产和安全。
③暴力论
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8. 政治权力在施诸社会的过程中呈现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政治权力是在特定的利益和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力量,又是以力量强制约束实现和规范利益要求的方式,因此,特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基本特性与以力量强制约束实现和规范利益要求的方式,共同凝结了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可知作为特定政治力量的政治权力在施诸社会的过程中呈现出的基本特点是:
(1)主体利益性社会关系在现实形态上体现为人们的利益和利益关系,因此,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的政治权力的性质必然现实地表现为该权力主体的利益性。
(2)强制约束性
政治权力即强制约束力,因此,强制约束性是一切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
(3)专属排他性
在既定的范围和层次上,政治权力具有专属性。因此,在政治权力形成后,凡是其作用和运行的领域、范围和事务,都具有专属性的特点。同时,专属意味着排他,政治权力对于自己的力量和能量具有专有性,对其作用的领域、范围和相关事务具有专属性,因而排斥其他力量的同等作用。
(4)扩张延展性
政治权力是一定社会背景下的政治权力,也是与其他实际政治力量相互作用中的政治权力,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力量相互作用的发展,政治权力内在地具有扩张延展性。
(5)多重职能性
从政治权力形成的社会利益关系基础可知,实现共同利益并且协调规范利益矛盾,是政治权力的基本职能。如果从共同利益的公共性的多重含义理解,这两方面的职能实际都是政治权力的公共职能。由于这些职能在实际社会政治生活中表现为多方面的任务和要求,所以,政治权力具有多重职能性。
三、论述题
9. 试论政党的含义、特征与主要作用。
【答案】要点:
政党是阶级的组织,由阶级的积极分析组成,为本阶级利益而采取共同的行动,旨在执掌或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