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911中共党史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简述题

1. 简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

【答案】(1)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具体有:

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中国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切身利益都决定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

a. 中国在近代历史上是个遭受帝国主义欺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人民饱经战乱和穷困之苦;

b. 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绝不会发动战争去侵略和奴役别国人民,也绝不愿像过去那样受别国维护的奴役促进和压迫、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中国外交的宗旨和首要目标必须是和平与发展; c. 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需要外部环境的不断优化作为保证,和平是中国发展繁荣最根本的前提。这是中国外交把和平与发展作为宗旨和首要目标的重要原因;

d.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突出问题。从优化国际环境,维护中国的安全、领土完整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出发,也要把和平与发展作为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

②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新中国建立以来,无论是在与苏联结盟时期,还是联美抗苏时期,中国都没有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其核心和主要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④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中国政府主张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包括: a. 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b. 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

c. 文化上互相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

d. 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②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③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芙系。

2. 简述政治文化的构成及其功能。

【答案】(1)政治文化的构成

政治文化主要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三个层次构成。

①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 ②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政治理论; ③政治意识形态则是特定政治系统试图获取其社会成员认同和支持的权威阐述系统,它构成了一个政治系统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2)政治文化的功能:

①影响政治体系。任何政治体系都有着特属木系统的政治取向模式,也就是政治文化。该政治文化赋予政治系统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也就是人们对政治体系理应如此的信心,这一信心决定着他们对整个政治系统的正当性支持,而这一正当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较为有效地进行“权威的价值性分配”的关键所在。所以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体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②影响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在臣属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

③影响政治发展。政治发展即从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演进过程,这种演进过程意味着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虽然政治发展是各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但政治文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难想见,一个社会中若没有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政治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

3. 简述中、西政治研究的发展脉络。

【答案】(1)西方政治研究的历史变迁

①古典希腊、罗马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城邦政治,其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后期的柏拉图亚里十多德,希腊化时代的波里比阿以及罗马共和国时代的西塞罗。柏拉图提出了不少重要政治命题,诸如正义、政治德性、政体类型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化更替,这些命题在19世纪甚至当今的政治理论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亚里士多德从“人从本性上说是政治(城邦)的动物”这一基础命题出发,系统阐述了关于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任务和活动原则的观点,提出了关于公共权力、政体类型以及法治等方面的理论。

斯多葛哲学派从公元前3世纪后期逐步盛行。斯多葛学派主张人类的普遍性以及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之上的世界秩序。该学派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历史学家波里比阿,他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某些观念分析罗马历史和政制。在波里比阿看来,罗马迅速崛起的根源在于其政治制度。后来的思想家西塞罗已完全摒弃了城邦的概念,并首先对“国家”作出界定,他指出,“国家乃是人民的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

的集合体”。

②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是基督教神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以圣·奥古斯丁的教父神学和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为代表,《圣经》、上帝、教权成为政治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信仰领域的权威成为判断万物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

③近代时期

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转折点。政治学开始摆脱宗教神学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人们开始以理性和经验的眼光观察和解释政治现象,西方近代政治学开始形成。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分权制衡等学说以及体现在其中的自然法、自然权利、主权、自由、民主、平等、幸福等观念,成为近代乃至现当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研究的主导框架。

④现代时期(19世纪至今)

19世纪的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承继了启蒙运动的思想传统,前半叶以历史主义者黑格尔、孔德和马克思为代表,后半叶则主要有“进化论”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斯宾塞、梅因和滕尼斯。与17, 18世纪政治研究的路径不同,19世纪思想家越来越将政治和社会的研究视为科学,研究者注重的不再是有关人性的假设,而是政治制度和事件背后的事实依据,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解释日益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归纳基础之上。

⑤西方政治科学的发展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 建立了独立的政治学学科体系;

b. 科学主义方法的运用,使现代政治科学更加专业化和学术化;

c. 与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相对应,政治学研究开始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性的语汇系统。

(2)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演变

①中国王朝国家的政治研究

政治与教化相互促进,彼此强化,整个社会的自治系统被完全纳入官僚国家的运行轨道,社会知识的功能在于为帝国权威和政治结构提供正当性论说,其价值在于是否对巩固皇权有利,后者同时决定着国家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和政策。在政治学说方面,主要解决在君主统治下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因此,严格说来,中国古代对“政治”的研究,主要是制定和解释礼乐、兵刑、职官、财赋等典章制度。

②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研究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衰朽,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代的危机促使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士开始寻求救国之道。在这一时期,政治研究除了从传统中开掘革故鼎新的思想资源外,更多的人将眼光投向西学,试图从西方近代政治学说中寻找民族振兴的道路,一度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学说,就是在这一时期被介绍进来的。

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主要观点和方法随着中国革命的步伐被传播到中国,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