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大学1015文物与博物馆学基础之文物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甲骨文
【答案】甲骨文是契刻于龟腹甲、龟背甲和牛肩胛骨的文字,合称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它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2. 文人画
【答案】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画由于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方面各有追求,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文人画的特点是:学养深厚、言之有物、格调高雅。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的结合。
3. 富春山居图
【答案】《富春山居图》是元代黄公望的水墨画作,纸本、水墨。此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景色,水墨渲染,格调平淡天真,洗练苍劲,远景近景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此图是传统山水画到元代画风变化的代表作,对于后世画坛影响很大。画卷在清初吴之矩收藏时,曾遭焚毁,经抢救分为两段:前面一段流入清宫,现藏台湾,后面一段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4. 天龙山石窟
【答案】天龙山石窟是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石窟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天龙山。从现存造像和《开皇石室铭》碑记考察,石窟创建于东魏末年,其后北齐、隋、唐相继开凿。洞窟开凿于东、西两峰山腰间,共有编号洞窟21个,以唐窟最多。东魏第2, 3窟为一组双窟,方形平面,覆斗顶,三壁三完式。北齐第1, 10, 16窟均有仿木式前廊,主室方形,三壁三完式。隋开皇四年的第8窟为中心柱窟,有仿木式前廊,中心柱四面开完。其余洞窟均为唐代所凿。石窑内采用圆雕法雕出佛像,华丽美观,世称“天龙山样式”。
5. 吕大临
【答案】吕大临(约1040~约1092),字与叔,是宋代金石学家,蓝田(今陕西蓝田)人。他曾求学于程颢、程颐,与游酢、杨时、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先生。他以萌入仕,官至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通六经,精于礼。吕大临著有《考古图》十卷,不仅著录铭文,并注明铜、玉器的尺寸、图像、收藏之家和出土地点等。他还著《易章句》、《大学解》、《中庸说》各一卷,
《论语解》十卷、《孟子讲义》十四卷、《礼记传》十六卷、《玉溪先生集》二十八卷等。
6. 直百五铢
【答案】直百五铢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种钱币,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是一种大值虚币。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刘备入蜀后,于成都铸造此币。初铸时钱大而厚重,后铸则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常在钱币背铸或背刻阴文和纹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7. 开元通宝
【答案】开元通宝是唐代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仿效西汉五诛的严格规范而开铸的,以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其直径2.4厘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中国的币制自此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代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开元通宝铜质优良,铸工精细,流传下来的实物数量很多,表明唐代货币经济较为发达。
8. 横阵墓地
【答案】横阵墓地是指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属于仰韶文化前期的墓地。人们共发现了8座普通合葬墓,1座单人葬墓,以及3座大坑套小坑的复式合葬墓。这3座复式合葬墓分别套掘5, 7, 3个小坑,每个小坑内埋人骨3~12具,合计92具,头向西,男女老幼皆有,均是以二次葬为主的多人合葬墓。这些合葬墓的随葬品有罐、尖底瓶、钵或盆等生活用具。学者根据复式墓推论当时社会有二级组织。原因在于大合葬坑中的死者不可能属于不同的氏族或胞族,而胞族组织并不普遍存在,那么只能是氏族,如此一来小合葬坑中的死者就应当属十家族的成员了。据此学者又推论当时的社会结构正处于原始共产制社会的子夜关头。
二、简答题
9. 出土的纺织品文物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
【答案】(1)因长期埋在地下,饱受地下水、泥土、腐败生物体、尸体、土壤及水中酸碱盐类化学物质的浸渍、污染,常常污染上水渍。
(2)金属氧化物造成的锈斑。
(3)由霉菌造成的霉斑。
(4)由虫害造成的虫屎斑。
(5)油烟造成的油烟斑。
10.环氧树脂浆液配力的选择要求。
【答案】(1)黏结性能要好,黏结力应高于岩石的抗拉强度。
(2)要求有适当的戮度,使其可以灌到各种宽窄度的裂隙中去。
(3)要有较长的施工适用期,即浆液有一个较长的施工适用期,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而在
施工完满结束后,又能快速同结硬化。
(4)固化后性能要好,即既坚硬而又不失柔韧性。
(5)较好的抗腐蚀能力。
(6)固化时体积收缩要小。
(7)原料要来源方便、价格便宜。
11.简述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答案】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1975年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
(1)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①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
②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
③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
(2)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 ①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纹饰种类也较多;
②春秋中期以后,基于周王室一统天下局面的崩溃与列国势力竞相发展局面的形成,青铜器的发展始转入一个新的高潮。一方面,在纹饰上以蟠螭纹为代表; 另一方面,青铜器的区域性更为明显。
(3)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传统的礼仪制度己彻底瓦解,铁制品己广泛使用。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
12.出土饱水的漆木竹器直接暴露于空气中会出现哪些损坏?
【答案】出土前后的环境变化(包括湿度、温度、气体成分、光线等)对出土之古漆木竹器影响很大。出土饱水的漆木竹器直接暴露于空气中会出现以下损坏:
(1)竹简马上会收缩、起翘。
(2)漆器表面漆膜会发生起皱现象。
(3)出土的彩绘木俑在阳光照射下,十几分钟之内表面彩绘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4)木器表面会干裂,由于器物内水分迅速蒸发,而使水中可溶盐在木器表面析出而器物泛白,直接影响文物的外观。
13.莫高窟的分期及各期主要特征。
【答案】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