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大学1003文物学之文物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熹平石经
【答案】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一字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本儒家经书。熹平四年(175)汉灵帝命蔡邕等参校诸本文字经书后,用隶书写《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经,请名手刊刻。光和六年(183)完成,立于洛阳太学所在的鸿都门外,共46块碑,供时人校订文字。刻成后7年,董卓烧毁洛阳宫庙,太学荒废,石经受到严重摧残。太宋代以来在太学遗址河南堰师朱家讫塔村一带常有残石出土,近代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得8000字。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对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和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的统一起到积极作用。
2. 侯马盟书
【答案】侯马盟书又称“载书”,是指春秋晚期晋国世卿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1965年在山西省侯马晋城遗址发现,并进行了挖掘。侯马盟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5类: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和卜莁类。它记载了春秋末期晋国赵鞅参与晋国内部由六卿内争至四卿并立的一场激烈政治斗争,正是这场政治斗争,拉开了作为标志战国时代开端的“三家分晋”这一重大事件的序幕。侯马盟书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和晋国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3. 夏鼐《考古学报》
【答案】《考古学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季刊。夏鼐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中国考古学主要学术刊物的创办者,他领导了《考古》杂志及其前身的创刊,长期担任《考古学报》的主编。《考古学报》季刊由考古杂志社编辑出版,1936年创刊,是面向国内外的中国考古学权威性学术刊物,主要刊发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是考古学专业学术性刊物。《考古学报》前身为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1947年至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1953年改现名。
4. 克孜尔石窟
【答案】克孜尔石窟是北朝至元代佛教石窟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东南约60千米木札提河北岸,主要是4~8世纪的遗存。该洞窟共有235个,分谷西、谷内、谷东、后山4区。分为3期:早期以中心柱窟、大像窟和僧房窟为主; 中期出现了较多方形窟; 晚期规模变小,渐趋衰落。壁画早、中期以佛本生、因缘故事和佛传为主要内容; 晚期壁画出现大乘佛教的千佛一类题材,说明大乘佛教对龟兹佛教艺术的影响逐渐加深。该石窟为新疆境内规模最大、开凿年代最早的石
窟寺,是古龟兹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佛教石窟艺术经丝绸之路由西向东传播路线中的重要环节。
5. 《女史箴图》
【答案】《女史箴图》是我国东晋时期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之一。“女史”是女官名,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 “箴”是规劝、劝诫的意思。这幅画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笔法如春蚕吐丝,形神兼备。该图采用了游丝描手法,画面中线条循环婉转,整幅画都特别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使得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明丽、活泼。
6. 硬黄纸
【答案】硬黄纸是唐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较名贵的艺术加工纸,用以写经和摹写古帖。唐代人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纸质半透明可用于书画作品摹本的制作。
7. 五铢钱
【答案】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汉武帝建元元年至建元五年开始铸造,钱径2.2厘米左右,面纹“五铢”。魏、晋、南北朝、隋朝都曾铸造五铢钱,在重量、纹饰等方面略有变动,基本沿袭了汉五铢钱圆形方孔的形制。
8. 炳灵寺石窟
【答案】炳灵寺石窟是中国十六国时期至明代佛教石窟寺,唐称灵岩寺,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40公里刘家峡水库的大寺沟西岸。窟群有上寺、下寺和上、下二寺之间的洞沟三部分组成。据有关文献和现存实物分析,它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开凿,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各代都有续凿或修缮,其中以唐代开窟造像最多,明代以后,逐渐萧条和湮没。炳灵寺石窟中的各代造像,绝大部分为石雕,少数为泥塑和石胎泥塑,每个窟完内,除造像外,均绘壁画。现存195个窟完,其中以下寺的窟完数量为最多,编号183个,现存共776尊大小造像,其中82尊泥塑和石胎泥塑,残留约900余平方米的壁画。
二、简答题
9. 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的性质差异。
【答案】(1)植物纤维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根据纤维素在植物上生长的位置不同,又分成种子纤维(棉花)和茎纤维(如芒麻、大麻、黄麻、亚麻)耐碱不耐酸。
(2)动物纤维与植物是结构和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纤维,其化学物质主要是蛋白质,如动物的毛发和蚕的分泌物(液),耐酸不耐碱。古代用作纺织原料的主要有羊毛和蚕丝。
10.简述醇醚树脂连浸法的原理。
【答案】(1)概述
醇醚树脂连浸法是先用醇替换木材细胞组织中的水分,而后再用乙醚替换醇,最后让乙醚挥发掉。由于乙醚具有非常低的表面张力,其挥发时不会对脆弱的纤维造成威胁。在乙醚溶液中浸泡树脂,待乙醚挥发掉,树脂留于器物中起到加固作用。醇醚树脂连浸法非常适用于小件器物,操作方便、效果明显。
(2)原理
从用来脱水的物质的性质来看,醇醚树脂连浸脱水定形首先是脱水,脱水过程中脱水剂的应用和脱水用的次序是根据相似互溶原理和表面张力最小原理。
①因水分子间有氢键,挥发时要克服氢键之间的结合力,因而沸点高(100℃)不易挥发,挥发时表面张力大。
②醇分子中也有氢键,但因醇中有一个氢被一个乙基所取代,因而醇中氢键比水少了一半,加之乙基有斥电子性,体积较大,因而醇的表面张力小,比水的表面张力小得多,由醇置换水从木质中挥发出来比水直接挥发出来时引起收缩也要小得多。
③醚中无氛键乙醚无氢键,所以沸点低,易挥发。挥发时表面张力很小,不会引起器物干缩、裂纹、开裂、弯曲。
11.宋代瓷窑遗址和瓷器特点。
【答案】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
(1)宋代制瓷业发展的成就和特点
宋代制瓷业发展的成就和特点可以用两方面来概括:一是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和名瓷的产生和发展; 二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的青白瓷系和建窑的黑釉等大瓷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宋代瓷窑遗址和瓷器特点
①定窑
定窑系以河北省定州为中心,包括河北定窑、山西平定窑、介休、太原和辽朝的南部地区的窑场,以划、刻、印花的精细薄胎白瓷为典型代表。由于此区原料精良、工艺先进,自晚唐五代始,产品一直有较高的质量,部分产品上贡御用,因而产生较大影响。
②汝窑
汝窑为五大名窑之一,其烧造时间不长,从宋哲宗到宋徽宗烧造了20年左右,因此汝窑也是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瓷窑。汝窑传世品的造型以盘、碟、洗、炉、尊等一类器皿较多,基本无大件。汝窑瓷胎多数像点燃过的香灰的颜色,汝窑的瓷器以天青色为主,有如湖水反衬的蓝色天空,俗称鸭蛋青,给人以玉石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