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大学1003文物学之文物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吉州窑
【答案】吉州窑是江西吉安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也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创烧于唐代晚期,经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末终烧,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吉州窑瓷器种类繁多,纹样装饰丰富多彩,按胎釉可分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在装饰技法上采用洒釉、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划花和堆塑等,尤以黑釉瓷产品著称。
2. 寺墩遗址
【答案】寺墩遗址是指位于中国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裕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遗址。1973年该遗址被发现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距今约4500年,根据地层堆积及清理的两座墓葬,寺墩遗址分两个文化层:下层属崧泽文化,上层属良渚文化。经常州市博物馆调查,它被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
3. 秘色瓷
【答案】秘色瓷是指晚唐、五代及北宋时期越窑中专门进贡朝廷的一种精品青瓷。其制作工整、胎质细腻,多旱灰或浅灰色。釉层均匀滋润,釉色以青及青绿为主。“秘色”一词在唐代即己出现。秘色瓷是晚唐至北宋初期的越窑青瓷贡品,由于流入民间较多,流传很广。“秘色”又成为这一时期一种青瓷釉色的专称。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了16件越窑青釉瓷,物账碑中明确记载这些瓷器为“秘色瓷”。
4. 仙人洞遗址
【答案】仙人洞遗址是指约在公元前12000~9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镇小河山下的洞穴。它以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期遗存为主,洞穴中发现有石、骨、角、蚌器,其中以早期陶器和稻属植硅石遗存的发现最为重要。早期陶片的陶土中都加有诸如石英碎末等屏和料,制法有泥片巾塑和泥条叠筑两种,烧成温度不高,无完整器,纹饰有条纹、绳纹和编织纹,也有素面陶。栽培稻遗存从早到晚的不断增多,表明稻作农业已经有了发展。
5. 走马楼简牍
【答案】走马楼简牍是1996年在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的简牍文书,数量大约有10余万片,多达200余万字。这批简牍包括木简、竹简、木牍、签牌、封检等,上有三国吴嘉禾元年~六年(公元232~238年)的年号。出土简牍呈灰棕色或黄褐色,长短宽窄各异,字体工整有序,隶中带楷。每片字数多少不等,木牍每枚80~120字,竹简每枚30字~40字。其内容可大
致分为经济券、司法文书、民籍、账簿及名刺、官刺等类。经初步统计,数量达10余万片,超过全国历年出土简牍的总和,是上世纪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此简牍是研究三国吴国社会经济历史的宝贵资料,现由湖南省长沙市文物工作队收藏。
6. 平安帖
【答案】平安帖是东晋王羲之书写行书尺牍作品。《平安帖》,又称《修载帖》,与《何如帖》、《奉橘帖》两帖连为一纸,称“平安三帖”。今存墨迹本为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纵24.7厘米,4行27字,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有绢本墨迹草书《平安帖》,为宋临摹本,纵24.5厘米,横13.8厘米,共4行,41字。
7. 关中唐十八陵
【答案】关中唐十八陵是指唐代帝王陵墓群。唐朝包括武则天在内共历21位皇帝。除昭宗、哀帝外,其余19位皇帝的18座陵墓(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乾陵)都分布在今陕西省渭河以北的乾县、礼泉、径阳、三原、富平和蒲城六县境内,东西延绵150公里。十八陵以都城长安(今西安市)为中心,自西向东呈扇形展开,南隔关中平原与秦岭遥遥相对。共同特征是坐北朝南,地势多为北高南低。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封土为陵和依山为陵。整个墓中建筑分别模仿都城中的宫城。每座都有完整的陵园设置,大致可分为玄宫、神道以及乳台以南的兆域3部分,在神道的两边和四神门外设有精美的石刻。各陵园南部,还设有大量的陪葬墓。这宏大的帝陵群反映出唐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
8. 原真性
【答案】原真性是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评估、保护和监控的基本因素。原真性概念及原则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贯彻原真性的原则,有助于提高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改进保护的理论和实践; 另一方面,中国也必须在符合国际保护理论精神的基础上,发展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特征的保护理论和方法。
二、简答题
9. 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发展的特点。
【答案】商代晚期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花纹繁缛,铭文出现,并加长,是商代铜器的极盛时期,西周早期铜器继承了晚商的传统。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发展的特点包括:
(1)青铜礼器有了飞速发展,出现许多新的器形,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连瓶和偶方彝。礼器中酒器仍占绝大多数,以觚、爵为主。
(2)盛行以鸟兽形象作为器物的形状,如妇好墓出土的鹗尊,湖南出土的四羊尊、虎食人形卣,山西石楼出土的铜觥等。
(3)商代晚期青铜器一般都比较厚重,突出代表司母戊鼎重达875公斤。
(4)纹饰普遍以雷纹为地纹,主体花纹除饕餮纹外,还有夔纹、龙纹、蝉纹、鸟纹、蚕纹、
龟纹及各种几何形纹饰,大都饰满器身。许多器物尚有凸起的扉棱和牺首等装饰。
(5)铭文最初多为族徽图像、人名、父祖名,如妇好之类; 末期铭文多达三四十字,内容大抵是因受赏而为父辈作器。如“小臣赊犀尊”、“希聿簋”等。
(6)晚期的铜器中乐器有饶,兵器有钺、戈、矛、刀、镞、盔和弓形器等,其中戈的数量最多,形式变化亦多。工具有斧、锛、铲、锥、凿等。车马器有辔、辖套、轭、镳。此外,还发现铜镜、铜人面具和牛头形面具。
10.什么叫着色、涂布?
【答案】(1)着色
①着色工艺是生产具有装饰作用的色纸,最早的色纸出现在汉代。
②着色不同于染色(即染璜、染红),染色最主要是书籍保存得更长久、更完整,而着色工艺则是生产具有装饰作用的色纸。
(2)涂布
①涂布是把一种黄蜡涂在纸上,这种蜡纸称为“硬黄纸”或称“硬黄” (也有文献记载将染过璜的纸称硬黄)。
②涂布能使纸光亮透明,因而多用来临摹书画,提高纸的强度。
11.中国铁器的出现及其意义?
【答案】(1)中国铁器的出现与发展中国开始使用铁器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①春秋时期考古发现最早的铁器属于春秋时代,其中多数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地区。
②战国
战国中期以后,出土的铁器遍及当时的七国地区,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农业、手工业部门中并已占居主要地位,楚、燕等地区的军队,装备基本上也以铁制武器为主。战国时期的铁器还经由朝鲜传入日本。
③西汉
西汉时期,应用铁器的地域更为辽阔,器类、数量显著增加,质量又有提高。
④东汉
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
(2)冶铁技术的发展
根据早期铁器的金相检验,中国的块炼铁和生铁可能是同时产生的。
①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是战国冶铁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此时早期的块炼铁己提高到块炼渗碳钢,白口生铁已发展为展性铸铁。
②西汉
至迟到西汉中叶,灰口铁、铸铁脱碳钢兴起,随后又出现生铁炒钢(包括熟铁)的新工艺。 ③东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