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1925年孙中山病逝,北洋军阀将领徐树铮送了一副挽联: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对该联的理解适当的是()
A.该联反映出北洋军阀对国民大革命的恐惧。B.北洋军阀统治独裁专制,所谓“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是言不由衷。C.该联肯定了孙中山在反对军阀割据、维护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D.该联肯定了孙中山在维护民主共和中的重要作用。
问题:
[单选] 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说:“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之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对这段言论评价错误的是()
A.主张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在华垄断。B.客观分析了中西方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C.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D.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
问题:
[单选]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说:“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亚非会议要是邀请了我们,又还让蒋介石参加,我们就不好去了”。毛泽东对吴努的谈话表明新中国()
A.在外交上“另起炉灶”的决心。B.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C.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D.贯彻万隆会议的精神。
问题:
[单选] 欧洲宗教改革理论中,激励人们不断奋发进取,勤劳坚强,不畏艰难和挫折,努力争取成功,使世俗生活本身成为宗教实践,而宗教实践全部融入了世俗生活,基督教的传统美德忍耐、谦恭、虔诚、鄙视钱财等不再被提倡。此理论是()
A.因行称义。B.信仰得救。C.教随国定。D.信徒皆为祭司。
问题:
[单选] 1774年,首届大陆会议接受了“平均代议”原则,州不论大小,在邦联政治生活中的决策能力相同。而1787年制宪会议围绕“比例原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最终确立了在参众两院实施“双重分配”的原则。这一转变()
A.表明美国最终放弃了邦联体制。B.推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建立。C.解决了集体决策权力分配问题。D.有助于推动美国各州宪政改革。
问题:
[单选] 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获得统一后,国内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普遍认识到,德国将会成为一个“正常的、欧洲的国家”,亦即,德国将成为西欧的德国,而不是试图将西欧变成德国的西欧。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基于()
A.西欧各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B.欧洲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C.美国霸权地位遭到严重削弱。D.近现代法德间的冲突及影响。
问题:
[单选] 《汉书·严助传》记载:“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材料表明汉武帝时期()
A.选官权控制在地方手中。B.任用儒生参政加强皇权。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D.贤良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问题:
[单选] 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剪掉了辫子;但随之在社会上却又流行起戴帽子的风尚。这反映了()
A.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彻底性。B.辛亥革命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C.人们一时难以适应社会习俗的变革。D.民主共和的观念渗入到习俗变迁中。
问题:
[单选] 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B.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D.维新变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问题:
[单选] 据某学者回忆,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该指示()
A.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B.有利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C.划分的历史阶段影响至今。D.确立了革命史观的指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