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问题:
[单选] 唐朝铨选制度下,获得出仕的途径,除了科举外,还有门荫、流外入流、军功授勋和其他杂色入流等,无论何种出身,要出仕任官,都必须经过吏部的铨选:即使是任满持选的前资富,在重新出任职事官时,也同样需要经过铨选考试。材料说明铨选()
A.有利于按道德标准选拔人才。B.体现了考试选拔官员的原则。C.使政绩成为官员升迁的主要依据。D.实现了科举与出仕任官的统一。
问题:
[单选] 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
A.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B.导致了当时的积贫积弱。C.促使其内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D.促进了自耕农的增多。
问题:
[单选] 19世纪末《纽约时报》对某场战争的评价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对这场战争与《纽约时报》的评价理解准确的是()
A.这场战争使外国人获得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特权。B.这场战争刺激了资本主义列强在华的新一轮侵略扩张。C.这场战争导致中国丧失了台湾、金门、马祖岛的主权。D.文章作者认为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问题:
[单选] 建国初期,我国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到1957年,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261件。这说明建国初期()
A.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立法经验。B.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C.政协很好地代行了人大的职能。D.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
问题:
[单选] 1511年底,马丁·路德访问了罗马,之后他愤怒地斥之为“肮脏的城”。这是因为他看到罗马教会()
A.反对宗教改革。B.极其腐败堕落。C.兜售“赎罪券”。D.厉行政治迫害。
问题:
[单选] 欧洲历史上的某个时期,金银贬值,物价上涨,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4.5倍,英法德为2~2.5倍,物价上涨使城乡的雇佣劳动者进一步受到剥夺,因为工资增长幅度低于物价上涨。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B.工业革命导致生产过剩。C.世界大战导致物资稀缺。D.经济危机引发物价波动。
问题:
[单选] 在“家产制国家”色彩浓重的大蒙古国,由父家长权力发展而来的汗权至高无上。这种观念一直保持到元王朝。由此可知元朝()
A.元朝保留较多的原始社会残余。B.宗法制色彩浓厚。C.专制主义皇权的进一步膨胀。D.君主专制有所削弱。
问题:
[单选] 《唐律疏议》记载:“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材料可以表明古代法律()
A.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工具。B.以维护公众利益为主要目的。C.是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手段。D.以民间私法为主要立法方向。
问题:
[单选] 19世纪以前,中国的“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世界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最遥远、生疏的边缘地位。这说明()
A.当时尚未形成世界地图的概念。B.中国长期处于世界中心。C.世界市场雏形还未出现。D.中西方缺乏相互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