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电视实务(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目录
2016年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电视实务(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一) . .... 2
2016年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电视实务(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二) . .. 12
2016年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电视实务(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三) . .. 19
2016年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电视实务(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四) . .. 27
2016年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电视实务(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五) . .. 36
一、名词解释
1. 同期声
【答案】同期声是指记者随同画面一起在现场摄录下的声音,它包括现场的采访声和背景环境里的各种声音。运用同期声,已经是电视新闻界一个不可缺少的共用操作手段。特别是在“纪实性手法”流行之后,大量地运用现场纪实的手法,获得现场真实的、未经剪辑的画面和未经处理的同期声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2. 电视新闻系列报道
【答案】电视新闻的系列报道,是指对某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所进行的多次性报道。系列报道由多个独立的报道单元组成,单元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各自是一条完整、独立的新闻(单一的或综合的),集合在一个大主题下,使观众通过多个独立报道的内容,对一个时期的某一问题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3. 现场语言
【答案】现场语言是指新闻现场有实质内容的语言声音(音响)。这类声音包括新闻人物的讲话、发言,与新闻记者的对话,以及记者的现场叙述等内容。现场语言的成功运用,可以形成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当然是心理参与)。现场语言的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不仅加强了地位感、真实感,而且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的失实现象。现场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度”的把握,控制好时间节奏。
4. 文字新闻
【答案】文字新闻是指以文字为主体,有时辅以图片资料或播音的新闻。文字新闻有两种形式:①整屏文字与口播新闻联袂播出,这是在新闻节目或栏目中的常见形式。整屏文字辅以同步播音时,听读一体,传播内容更加明了清晰,传播政令等严肃性新闻效果好。②24小时走马播映在其他节目画面下端,既争得了新闻传播时效,又不必打乱节目的正常编排; 可以随时插播重要新闻,显示了电视新闻的时效优势。
5.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答案】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是指电视记者直接进入画面(即新闻现场),对发展中的新闻事件作直接描述、评论,或对有关新闻人物进行访问的报道形式。现场报道的最大特色是从采访开始到结束,采访者(记者)和被采访者的一切活动均在新闻现场,具有无可比拟的感染力。
二、简答题
6. 怎样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答案】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十分重要。
(1)记者要善于从中外文学作品中学习语言。
古今中外,先辈们为后人留下了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作为对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真实记载与创造性发挥的文学成果,这些作品具有取之不尽的语言精华。生动的细节描写、严密的情节发展线索、精彩的人物对话以及丰富深刻的哲理,无不通过语言文字的魅力展示出来。各类文学文体、文学语言都早于新闻文体、新闻语言产生,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借鉴文学作品的精华之处,才能丰富新闻工作者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笔头功底。
(2)记者要善于从各阶层老百姓中汲取丰富的语言营养。
如果说从书本、从文学作品及各类名家名篇中学到的终究是间接经验的话,那么,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语言营养便是直接经验了。广大人民群众扎根基层,是现实生活的主人。在漫长历史和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积累了大量生动而鲜活的语言。群众的语言朴实、简练、生动、形象,用群众语言去表现群众的思想、情感、生活和工作,群众会更喜欢看、喜欢听,效果会更好。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学习和运用群众语言艺术。
群众语言同时又是极其丰富的,充满了生活气息,而且简洁明白、表现力强,恰当运用群众语言,会增强口头采访的表现力。我国历史悠久,成语、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打油诗、顺口溜等也是一个巨大的语言宝库,这里面有许多奇思妙想的幽默语言。这无论是对培养记者口头语言表达的丰富性,还是对记者的语言的幽默感,都有极好的借鉴作用。
总之,群众语言是反映群众的实际生活和实际工作、学习情况的,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丰富多彩,有真J 清、有趣味、有深意。既可以丰富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使所写的报道呈现出生活的原汁原味。
当然,学习群众语言不是简单地套用,而是要在思想感情上贴近群众,把群众语言作为取之不尽的宝藏,经常注意收集、琢磨、整理,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群众语言中也有一些粗糙或庸俗的东西,甚至有的还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因而在学习和运用中,要注意精选和提炼。
还必须注意到,人民群众的语言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新闻工作者在学习群众语言时,除了学习有生命力的现成成语外,还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注意学习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和生产中创造的新语言。这样,才能真正汲取人民群众语言的精粹,形成形象、贴切、生动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3)记者要重视讲好普通话,注意学习地方方言和民族语言。普通话是国家提倡学习的标准语言,我们也称之为“国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语法结构和优美的用语为使用的语言的范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普通话就成为我国每个学生必学的基本语言,是小学语文课的重要内容。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人们学会了却很少使
用。新闻记者,尤其是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往往能操一口流利的地方话,而普通话听来却像夹生饭。这在采访当地人时倒无妨,但是当采访对象是外地人时,就很容易闹笑话了,甚至可能妨碍采访活动地顺利进行。
在掌握普通话的同时,新闻记者又要学习掌握一些地方方言。方言是一种语言中与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语言。记者学习方言同样是采访活动的需要。这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记者在采访中使用方言,有利于采访双方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记者学习方言,可以避免在采访中产生误会,保证采访顺利地进行。
7. 为什么说新闻采访是人际间心理沟通的艺术?
【答案】之所以说新闻采访是人际间心理沟通的艺术,是因为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而交往是人与人心灵交流的外在体现。
(1)从新闻采访的本质看,它的社会意义就是交往,采访是记者通过各种方式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这种活动必然要融入人际交往之中。新闻工作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这主要表现在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活动方式上。新闻采访是以传播为目的,自身又是传播的一种方式。新闻采访比其他任何工作都更依赖交往,它通过交往来获取信息,再借助传播媒介,以特殊的交往方式把信息传播出去。
(2)从新闻采访的特性看,新闻采访要求采访到可供报道的新闻,而这些新闻是要通过记者的交往来获得的。作为记者的社会活动,是在新闻领域内为完成新闻业务工作而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它有着明显的二重性,即:“活动内容的新闻性与活动形式的交往性。”(3)新闻交往不同于一般的人际交往
①新闻交往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要写出新闻作品。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往是围绕着记者所需的而采访对象又有的信息进行的。当记者发现采访对象没有自己所需的信息时,会适时中止这种交往。由此可见,完全是新闻采访的目的,把记者与采访对象联系到了一起。新闻采访的目的就是要寻找并弄清事实的真相,这一鲜明而特殊的目的贯穿于交往的全过程之中。
②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关系的复杂性,是其他任何交往所不能比拟的。新闻采访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记者所面对的采访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在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往涉及的层面上。
③新闻采访中交往是平等的关系。记者处理与不同采访对象之间关系的总的原则,应当是双向平等的原则,采访活动作为一种社会交往,完全是两厢情愿,不允许一方使用行政或法律手段逼迫另一方。不管双方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如何,在采访过程中,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采访对象的社会地位有多高,记者的地位就有多高。
(4)我们也应当看到,新闻采访的交往也是一种多变的关系,它有着较为频繁的心理活动。记者需要采访对象,需要选择、观察、了解采访对象,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打动对方,使对方谈出或提供出自己所需的情况,从而完成采访任务。同样,采访对象也需要记者,他需要记者来反映情况,表明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在记者挑选采访对象时,采访对象也不是处于完全的被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