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实务测试之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白平衡
【答案】白平衡是描述显示器中红、绿、蓝三基色棍合生成后白色精确度的一项指标,即不管在任何光源下,都能将白色物体还原为白色。白平衡是随着电子影像再现色彩真实而产生的,在专业摄像领域白平衡应用的较早,现在家用电子产品中也广泛地使用,白平衡是电视摄像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它可以解决色彩还原和色调处理的一系列问题。
2. 电视会议新闻
【答案】电视会议新闻是指电视媒体对各种会议动态和相关内容所进行的反映报道。会议新闻涉及的报道面很宽,从党政部门的政治性会议,到各社会团体、学科门类的专业会议,以及庆祝会、追悼会等都属于它报道的范畴。电视会议新闻涉及的报道面很广,在诸多的领域里都有它报道的范围。其目的是会议者希望通过电视媒体劝服观众认识、接纳和赞成会议中发布的信息,同意发布人宣布的观点和主张,从而引导和影响观众。
3. 特写
【答案】特写是指拍摄距离变化会形成各类“景别”的具体内容,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也包括一部分近景。特写的功能是选择与放大。特写有多种,其作用都是通过细节去揭示事物的面貌,去发掘事物的本质。特写还可以弥补新闻消息一般不太涉及的“心理情绪”这一内容的传播,使人们在接受基本信息的同时,感受特写细节所传递的无言的感情信息。特写画面内容单一、易懂,画面的时间长度有2秒钟即可。
4. 电视新闻连续报道
【答案】电视新闻的连续报道,是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这类报道中的各个独立报道因素联结紧密,常常互为因果关系。由于它所具有的连续性,使报道内容更能突出事件实质,形成舆论力量,引起广泛关注。连续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保证报道深度的重要形式之一。电视新闻“连续报道”的特点包括:①报道连续、及时,吸引力大; ②报道连续紧凑,报道与分析相间,舆论力量集中,震}h}力强; ③报道的事件因果连续,从多角度综合事因,信息量大,事件本质易于突出。
5. 电视新闻系列报道
【答案】电视新闻的系列报道,是指对某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所进行的多次
性报道。系列报道由多个独立的报道单元组成,单元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各自是一条完整、独立的新闻(单一的或综合的),集合在一个大主题下,使观众通过多个独立报道的内容,对一个时期的某一问题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二、简答题
6. 为什么说新闻采访离不开观察?
【答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记者在采访过程当中,不仅需要用嘴来问、用耳来听,还需要用自己的眼睛看—观察,这样“眼、耳、嘴、鼻”并用,才能获得最全面生动的新闻素材。记者忽略自己观察到的信息,只是一味地注重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事实证明这是远远不够的。
(1)传播学把符号分为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人类传播的非语言符号显然先于语言符号,而反过来,又强化语言符号。这一过程告诉我们:视觉感应是获取信息的第一环节。
(2)大多数传播学者认为,正式的面对面的相互交往中,信息的社会内容只有大约35%是由语言来传达的,其余65%通过非语言行为来传达,这些非语言行为包括服饰、仪表、目光的流动、面部表情、体语等等。
(3)新闻采访活动就需要记者有一双“慧眼”,对现场环境,对采访对象进行仔细地观察,尽力捕捉一切非语言信息。不经意问流露的一切恰恰是最自然、最真实,也是最动人的,往往也蕴涵着丰富的潜在信息。
(4)采访中,采访对象皱皱眉头、握握拳头、摇摇脑袋、身体姿势的变化以及采访对象的服饰、周围环境的布置等等,常常包含着一种“语言”,传达着某种“信息”。能不能观察到并且理解它们,不仅关系着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交流、沟通,而且关系到记者能不能全面地把握新闻事实,因为这些细节也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若能通过自己的“慧眼”抓住这一忽闪的眼神、一掠而过的喜怒哀乐以及常人不易察觉的细节,便能体现出采访对象言传不到的精神风貌,写出更有意义并富有立体感的新闻来。
综上所述,离开观察的采访将是不全面的,没有观察细节的作品将是不完美的。因此,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处处留心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捕捉新闻,练就一双“慧眼”。
7. 新闻采访中观察有哪些基本形式与种类?
【答案】(1)运用观察技巧的基本形式。
①先提问,再观察。
在谈话采访中获悉到一些新闻事实材料后,如果有可能,都应当尽量争取到发生这些事实的现场上去亲自看一看,通过观察采访加深印象、核对事实,并感受实际情景。
②先观察,再提问。
记者在采访中观察到一些实际情况,但还觉得有些情况没有弄清楚,还没有掌握到表面现象后面所隐藏着的许多情况,因而需要再进行谈话采访,以弥补观察采访之不足。
③边观察,边提问。
一边交谈,一边观察,二者溶合在一起,交叉运用。这是最佳的采访方法,集中两种采访方式的优点,弥补各自的不足,使记者能在采访中掌握到更丰富、全面、生动的材料。
④纯粹的观察。
由于采访中的某些特殊情况,不可能或不允许谈话采访,这时就必须单纯进行观察采访,完全依靠记者的眼睛来获取新闻素材。
(2)运用观察技巧的种类。
①进入式观察
记者不明确表露自己身份,而是成为被采访的一群人或一个场景中的一员,使被采访者的活动不受影响。这种采访,由于采访对象并没有明确意识到有记者在眼前,往往毫无掩饰,能把一切袒露在记者视野里,因而使报道更富有真实性。对于本身就生活在基层的广大新闻干事、通讯员,这种观察采访更可以说是经常进行着。他自己就是这一群人和这一场景中的一员,只要他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就可以运用这种方式把许多动人的事实报道出来。
②旁观式观察
记者到现场去,表明了自己身份,以观察员(第三者)姿态,通过自己观察获得新闻材料。记者全凭观察把新闻现场的状况呈现在读者面前。
③隐藏式观察采访
这种采访中采访对象不仅不了解记者的身份,而且根本感觉不到有记者的存在。西方记者把这种观察采访称作“依照藏在角落里的老鼠的观念进行的”。
8. 简述电视新闻声画关系的形式。
【答案】电视新闻声画关系有两种形式:
(1)声画合一
①定义
声画合一是指声音和画面同时指向一个具体的新闻形象的结合形式。
②特点
声画同步发生、发展,视听高度统一,使画面和声音具有最高的保真性。
③两种形式:
a. 画内声画合一。这一形式,主要表现为画面物象及其声音的合一。
同期语言声音的运用方式大致有:新闻人物的声画合一。在新闻某个环节中插(切)入,作为一条新闻内容的组成部分; 以记者的身份出镜头报道; 以记者的身份进行现场采访,记者、被采访者声画合一。
这一类声画合一的质量,取决于记者和被采访者的水平,如果谈话、提问、回答都恰到好处,新闻内容为之增色,报道效果甚佳; 如果是各方(或一方)语言不得要领,将使传播节奏显得拖沓,内容涣散。考虑到新闻节目的时限,在单条新闻中,同期声要用在“点”子上,切不可过滥。
b. 画外声画合一。这一形式适合于报道内容严肃、节奏缓慢的新闻。
(2)声画对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