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白平衡
【答案】白平衡是描述显示器中红、绿、蓝三基色棍合生成后白色精确度的一项指标,即不管在任何光源下,都能将白色物体还原为白色。白平衡是随着电子影像再现色彩真实而产生的,在专业摄像领域白平衡应用的较早,现在家用电子产品中也广泛地使用,白平衡是电视摄像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它可以解决色彩还原和色调处理的一系列问题。
2. 现场语言
【答案】现场语言是指新闻现场有实质内容的语言声音(音响)。这类声音包括新闻人物的讲话、发言,与新闻记者的对话,以及记者的现场叙述等内容。现场语言的成功运用,可以形成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当然是心理参与)。现场语言的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不仅加强了地位感、真实感,而且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的失实现象。现场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度”的把握,控制好时间节奏。
3. 影调
【答案】影调,是不同亮度的景物所形成的有明暗差别的影像,这些明暗差异所产生的黑白灰级差,谓之影调。影调是保证电视画面影像质量的关键因素。影调在电视画面构成中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①影调是构成电视画面形象的基础; ②影调可以突出重点; ③影调可以增强u 面的透视感; ④影调可以突出物体的质感; ⑤影调可以加强画面的气氛。
4. 交叉采访
【答案】交叉采访是指在同一时间采访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新闻。要求记者要善于合理安排时间,最有效地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各种采访条件,抓住机会,有条不紊地完成采访任务。这种采访可以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5. 突发新闻
:突发新闻,是指新闻在发生之前无预示迹象,临时突然发生,时间极为紧迫或稍纵即逝的新闻,诸如各种天灾人祸都属此列。有的文论将突发新闻称为动态新闻。国外的电视新闻界对于动态新闻最为不遗余力地进行报道,认为这类新闻是最能发挥记者智慧、展示电视传播实力、扩大影响的新闻。
【答案】
二、简答题
6. 为什么说新闻采访需要创新思维?
【答案】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掌握和运用创新思维,对于提高采访质量、确保采访成功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1)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眼光更加敏锐,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意想不到的很有指导意义的新闻。
有些事情,用一般的眼光、用常人的思维模式去观察和思考,发现不新闻,并且以为很平常; 但是敏感的记者运用创新思维下就抓住大新闻、好新闻。
(2)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牢牢把握“新”字,突出“新”意,不追风逐流、不人云亦云,更多地采写出一些独家新闻。
新闻贵在新。现在,新闻采访中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搞“一窝蜂”采访。其他媒体采访什么,就跟着采访什么,其他媒体报道谁,也报道谁,形成一股喜欢大搞炒作的不良风气,使不少报纸内容趋同化,大同小异,毫无新意。
(3)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在采访中掌握主动,运用灵活多样的采访方法,提高采访质量,增强采访效果,获取到大量丰富、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新闻采访,是一个情况相当复杂、环境千变万化的艰苦劳动过程,采访对象也各种各样,其接受采访的心理和态度也大不相同。要想采访到丰富的、新鲜的、生动活泼的新闻材料,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这就需要记者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视不同情况,灵活机动地使用新的采访技巧和方法。
(4)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视野更加宽阔,选题范围更加广泛,朋友更加众多,新闻来源永不枯竭,永葆青春活力,在新闻战线上愈战愈强,新成果辈出。
总之,新闻采访需要创新思维。新闻采访工作的特性,决定记者必须有与一般群众不同的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变化的今天,更需要记者用创新思维的方法去观察、分析、评价、比较,抓住新动向、发现新问题,反映社会新人物、新思想、新面貌,采写出具有新鲜价值和深刻含义的好新闻,推动和鼓舞人民前进。
7. 怎样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答案】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十分重要。
(1)记者要善于从中外文学作品中学习语言。
古今中外,先辈们为后人留下了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作为对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真实记载与创造性发挥的文学成果,这些作品具有取之不尽的语言精华。生动的细节描写、严密的情节发展线索、精彩的人物对话以及丰富深刻的哲理,无不通过语言文字的魅力展示出来。各类文学文体、文学语言都早于新闻文体、新闻语言产生,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借鉴文学作品的精华之处,才能丰富新闻工作者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笔头功底。
(2)记者要善于从各阶层老百姓中汲取丰富的语言营养。
如果说从书本、从文学作品及各类名家名篇中学到的终究是间接经验的话,那么,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语言营养便是直接经验了。广大人民群众扎根基层,是现实生活的主人。在漫长历史和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积累了大量生动而鲜活的语言。群众的语言朴实、简练、生动、形象,用群众语言去表现群众的思想、情感、生活和工作,群众会更喜欢看、喜欢听,效果会更好。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学习和运用群众语言艺术。
群众语言同时又是极其丰富的,充满了生活气息,而且简洁明白、表现力强,恰当运用群众语言,会增强口头采访的表现力。我国历史悠久,成语、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打油诗、顺口溜等也是一个巨大的语言宝库,这里面有许多奇思妙想的幽默语言。这无论是对培养记者口头语言表达的丰富性,还是对记者的语言的幽默感,都有极好的借鉴作用。
总之,群众语言是反映群众的实际生活和实际工作、学习情况的,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丰富多彩,有真J 清、有趣味、有深意。既可以丰富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使所写的报道呈现出生活的原汁原味。
当然,学习群众语言不是简单地套用,而是要在思想感情上贴近群众,把群众语言作为取之不尽的宝藏,经常注意收集、琢磨、整理,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群众语言中也有一些粗糙或庸俗的东西,甚至有的还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因而在学习和运用中,要注意精选和提炼。
还必须注意到,人民群众的语言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新闻工作者在学习群众语言时,除了学习有生命力的现成成语外,还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注意学习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和生产中创造的新语言。这样,才能真正汲取人民群众语言的精粹,形成形象、贴切、生动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3)记者要重视讲好普通话,注意学习地方方言和民族语言。普通话是国家提倡学习的标准语言,我们也称之为“国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语法结构和优美的用语为使用的语言的范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普通话就成为我国每个学生必学的基本语言,是小学语文课的重要内容。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人们学会了却很少使用。新闻记者,尤其是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往往能操一口流利的地方话,而普通话听来却像夹生饭。这在采访当地人时倒无妨,但是当采访对象是外地人时,就很容易闹笑话了,甚至可能妨碍采访活动地顺利进行。
在掌握普通话的同时,新闻记者又要学习掌握一些地方方言。方言是一种语言中与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语言。记者学习方言同样是采访活动的需要。这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记者在采访中使用方言,有利于采访双方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记者学习方言,可以避免在采访中产生误会,保证采访顺利地进行。
8. 新闻采访有哪些基本形式和方法?
【答案】新闻采访有如下基本形式和方法:
(1)按新闻采访的形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