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电视会议新闻

【答案】电视会议新闻是指电视媒体对各种会议动态和相关内容所进行的反映报道。会议新闻涉及的报道面很宽,从党政部门的政治性会议,到各社会团体、学科门类的专业会议,以及庆祝会、追悼会等都属于它报道的范畴。电视会议新闻涉及的报道面很广,在诸多的领域里都有它报道的范围。其目的是会议者希望通过电视媒体劝服观众认识、接纳和赞成会议中发布的信息,同意发布人宣布的观点和主张,从而引导和影响观众。

2. 图像新闻

【答案】图像新闻是指用新闻画面(活动图像或系列新闻照片)与新闻语言播音相组合的新闻报道。这类新闻的画面运用有三大忌讳:①改变新闻事件过程、地点的摆拍; ②重复使用同一段画面来拼凑播音稿所需要的时间长度; ③使用所谓的资料画面,根据播音稿涉及内容贴相关的画面。

3. 同期声

【答案】同期声是指记者随同画面一起在现场摄录下的声音,它包括现场的采访声和背景环境里的各种声音。运用同期声,已经是电视新闻界一个不可缺少的共用操作手段。特别是在“纪实性手法”流行之后,大量地运用现场纪实的手法,获得现场真实的、未经剪辑的画面和未经处理的同期声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4. 新闻采访

【答案】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报道新闻而进行的各种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的活动的总称。它是全部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新闻采访的采访对象是新闻事实,探访、采集新闻事实素材构成新闻采访。新闻采访以调查研究为其基本工作手段。

5. 特写

【答案】特写是指拍摄距离变化会形成各类“景别”的具体内容,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也包括一部分近景。特写的功能是选择与放大。特写有多种,其作用都是通过细节去揭示事物的面貌,去发掘事物的本质。特写还可以弥补新闻消息一般不太涉及的“心理情绪”这一内容的传播,使人们在接受基本信息的同时,感受特写细节所传递的无言的感情信息。特写画面内容单一、易懂,画面的时间长度有2秒钟即可。

二、简答题

6. 党和国家的法规政策,对新闻采访工作有哪些重要影响和作用?

【答案】党和国家的法规政策是新闻采访取得成功的保证,这是由法律政策在国家和人民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在我国,党和国家的法规政策对新闻采访有着指导性作用,对新闻采访选取事实有着较大的影响。

(1)党和国家的法规政策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作用,指导影响新闻采访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通过政党对国家实行领导,同时,通过政党和国家这一组织形式来制定一系列法规政策,实现阶级的意志,为本阶级利益服务,这就决定了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政党及其国家制定的法律政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项重大法规政策的制定,任何一项法规政策的出台,都反映出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对社会各阶层、集团利益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和变动所涉及的社会各阶层、集团也必然会产生反响,引起社会政治或轻或重的震荡。

(2)党和国家的法规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指导影响新闻采访

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一经建立和形成,对经济基础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而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削弱又将对社会的进步与倒退有着重要作用。党和国家的法规政策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结合体,对国家经济的变化不言而喻有着纲领性、指导性作用。我国经济主要是依靠党和国家用政策法规宏观调控实现发展,因此,每项新经济法规政策或与经济相关的政策方针出台,都必然带来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国家经济的变化,又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经济变化是倒退还是前进,都会使社会发生动荡(3)党和国家的法规政策对人民群众生活的作用,指导影响着新闻采访

党和国家通过各项法规政策调整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关系,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建立起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党和国家每出台一项法规政策,不管它是否完善,由于它涉及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较大的反响,形成人民群众议论和注意的“热点”、“焦点”、“难点”话题,构成新闻源。

7. 记者在采访中提问有哪些主要方法?

【答案】提问,是针对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而采用的不同谈话方式,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掌握一些提问基本方法是很有必要的。(1)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法

即直接向采访对象提出需要回答的问题,请求答复,不搞不必要的客套与寒暄,不绕圈子,不撒大网,一开始就进入正题,直截了当地向采访对象说明自己想知道什么。这种方法一般适合在下列情况采用:

①当事人或被采访者公务繁忙,行色匆匆之时。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他没有多少充裕的时间来交谈,另一方面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采访的目的。

②采访一些突发事件,如火灾、凶杀、地震、交通事故等。负责处理这些事件的有关方面负责人非常繁忙,场面也颇混乱,而又不愿失去同他们交谈的良机,就应该以精练的提问求得对方

明确的回答,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如愿以偿。

③采访对象与记者己经非常熟悉,多次接受采访,这种情况也不必客套,可以直接提问。

(2)侧面迂回法(又称勾推法)

这里有两层含义:①当正面不好直接提问时,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同,再回到正面题目上来。比如,遇到那些不善言谈、不习惯于记者采访、而且比较陌生的采访对象时,记者可以从一些日常生活琐事或接触到的周围事物谈起,待采访对象与记者逐渐熟悉,感情融洽后,再把话题引回,提出主要问题。②采访时,不直接找采访对象本人谈话,而先找他周围的人谈。比如熟悉他的上司、同事、亲人、朋友等谈,待掌握一些基本情况后,再找采访对象本人深谈。这样不仅可以借助预先获知的情况,更好地了解采访对象的性格及行为,以便为下一步在对当事人的采访中争取主动提问打下基础,而且可以挖掘出采访对象本人不愿意谈的生动丰富的细节。尤其是遇到工作繁忙,对琐事易忘的采访对象时更应如此。

用迂回法提问,有时可以产生直接法所起不到的作用。尤其是当对方回避我们正面提问时,更需要运用迂回法。这是一种从侧面刺探的艺术,需要仔细揣摩,灵活运用。

(3)激将法

在谈话采访中,如果掌握了对方某种特点和个性,必要时可以采取旁敲侧击,甚至激将的方法,即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提问,促使采访对象吐露事情的真相。对于自恃高傲、不屑一顾的采访对象尤其适用此法。这时,记者不能不顾实际情形一味“穷追猛打”,而应按心理学原理,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使对方的心理感觉发生变化,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真相。激将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是记者在其所假设的问题中,投入一定强度的刺激,迫使对方感觉朝相反方向转化。

(4)引证法

指由近而远、由浅渐深,用其他事物或消息引起对方谈话的兴趣,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新闻材料。有的采访对象,对记者采访意图领会不深、不清,不知从何说起,这就需要举出一两件有关事例,帮助他打开思路,明确意图,回答问题。还有一些采访对象,出于谦虚,不愿多谈。这时也可以有记者把准备时了解到的一两件事先讲一讲,引起对方的联想,请他补充细节,畅谈体会。有时还可以根据采访中看到的现场情况或感受到的气氛,加以概括、引证,引起对方的畅谈。

(5)请求法

指记者很有礼貌地代表受众向采访对象表示自己的希望,请他谈谈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尤其对于那些忙于工作,无暇接待或由于个性等方面的原因而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来说,用请求法提问效果会更好。这种情况下,采访对象本不想接受采访,但由于记者使用了礼貌性的语言,诚恳地提出请求,使被采访者受感动而腾出时间予以接待。

(6)重复法

即记者以发问的口气,重复采访对象讲的某一句话,使对方再明确地说一遍,以加深我们的印象,核实清楚对方讲话的原意,并把交谈进一步引向深入。尤其是谈到一些人名、地名、时间和一些数据时,适当地运用重复法,可以减少我们听觉上的失误,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当然,在整个口头采访过程中,这种重复法提问不能过多,以免打断对方思路,影响采访的正常进行。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