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电视经济新闻
【答案】电视经济新闻是电视媒体对国家、群体、个体的经济活动重要事实的及时报道。通过电视经济新闻传播信息,推动经济生活和引导民众从经济发展中展望美好的生活,己成为一切新闻单位的重要任务。作为时效快、覆盖面宽的电视新闻,对于经济新闻的报道,更是重任在肩。经济新闻在我国的各种新闻传播媒介中都占有十分显著的位置,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特定条件所决定的。
2. 交叉采访
【答案】交叉采访是指在同一时间采访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新闻。要求记者要善于合理安排时间,最有效地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各种采访条件,抓住机会,有条不紊地完成采访任务。这种采访可以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3. “反打,,
【答案】“反打”即反拍角度,是指一种处于前一个镜头拍摄方向的反面或反侧面的影视摄影角度。反侧面拍摄人物的角度常常产生奇妙的感觉,有利于全面介绍现场场景,同时还有助于表现主体对象的多方面和立体形态。
4. 影调
【答案】影调,是不同亮度的景物所形成的有明暗差别的影像,这些明暗差异所产生的黑白灰级差,谓之影调。影调是保证电视画面影像质量的关键因素。影调在电视画面构成中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①影调是构成电视画面形象的基础; ②影调可以突出重点; ③影调可以增强u 面的透视感; ④影调可以突出物体的质感; ⑤影调可以加强画面的气氛。
5. 现场语言
【答案】现场语言是指新闻现场有实质内容的语言声音(音响)。这类声音包括新闻人物的讲话、发言,与新闻记者的对话,以及记者的现场叙述等内容。现场语言的成功运用,可以形成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当然是心理参与)。现场语言的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不仅加强了地位感、真实感,而且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的失实现象。现场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度”的把握,控制好时间节奏。
二、简答题
6. 简要分析电视时政会议新闻的传播技巧。
【答案】电视时政会议新闻的传播技巧包括以下方面:
(1)立足新闻、寻找角度,发掘观众需要的信息
许多会议,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都是不感兴趣的,因为会议内容往往是和观众没有直接的联系,其信息不是观众“欲知而未知”的内容。因此,作为记者就不能立足于会议本身采制动态信息,而应摆脱会议内容对新闻的引导,从大多数观众需要的角度寻找信息,以满足观众的需要。传播实践告诉我们,会见、会议新闻传递的信息要尽量贴近观众,只有这样才会受欢迎。
(2)协调关系、沟通认识,创造良好的摄制前提
时政会议新闻在电视屏幕上的泛滥现象,早已引起了广大观众的不满。特别是地方台,指令性会议新闻和关系性会议新闻所占比例居高不下。面对指令性“时政会议新闻”,电视台要会同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商量分析会议的报道价值,要使会议主持者从行政领导角度对会议效果作估计,转移到从大众传播媒介角度来估计传播效果,还要将观众对会议新闻的批评据实上报,以转移有关方面运用电视屏幕“开会”的兴趣。对于关系性会议新闻,同样应持这个态度进行协调沟通。
(3)积累素材,精心编辑,创造个性
①深入采访,积累素材,创造厚实的报道基础。
②精心编辑、突破模式,创造风格各异的“会议新闻”。对于会议新闻的编辑控制,可以形成这样二类样式:
a. “精编精报”,采取会内外结合的方式,以饱满的信息量进行传播,这是重要会议的报道。 b. “精编简报”,采用典型镜头,口播为主,控制信息流量,不报会议程序,只报会议要义,这是‘般会议的报道。议照片,议报道。“精编合报”,三五条“会议新闻’夕合编口播,或配以各会的定格镜头,或配以屏幕文字,或采用有关会两三句话一条,突出一个报道中心,这往往是有新闻价值,但又可暂时搁置的、时效性不强的行业性会
7. 怎样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观察能力?
【答案】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观察能力需要做到:
(1)提高观察的技巧,要不断增强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记者的观察能否取得积极的效果,最终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成败。记者只有具备了高度的新闻敏感以及洞察力,才能决定观察些什么,如何观察。
(2)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记者的理论修养和综合水平的体现。
理论修养和综合水平高的记者,能够在一般人看起来普通的、偶然的、平淡无奇的事件、人物、环境中发现深藏不露的内在意义,能够洞察隐秘的幕后联系,在看似平凡的世界中看到闪光点。
(3)要多提倡采写现场短新闻,在实践中培养记者的观察能力。
现场短新闻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到现场第一线采访,通过自己的观察,全面、生动、真实地反映新闻事件。多采写这种现场短新闻,能够培养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现场的采访习惯,锻炼记者迅速抓现场生动细节和人物特征的本领。
8. 举例说明一些新闻作品写得不好,是新闻采访不成功造成的。
【答案】文学家靠形象感人,哲学家靠理论服人,记者靠传播事实说服、打动、启发人。记者是和事实打交道的。记者发现事实、弄清事实、反映事实,这就决定记者要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在新闻采访上下功夫,为写好新闻报道打好坚实的基础。不少新闻作品之所以失败,其根本的原因是采访造成的。
(1)新闻作品中信息量少。新闻活动实际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新闻现象主要是一种传播正确、和谐和有效的信息的艺术。”当然,新闻并不等于信息,但新闻必须以传播客观世界最新变化的信息为主要特征。一些记者由于在报道过程中,没有采访或只进行肤浅的采访,造成新闻作品信息含量很少,显得十分单薄。如有的记者根本不出席会议,或即使出席会议,事先也不解背景材料,在会场上也不认真听、不仔细看、不动脑筋,写报道只把时间、地点、出席人物、会议主题罗列出来就完事。这样当然无法写出有大量新信息的会议新闻。
(2)新闻作品中材料一般,很零乱,缺乏有机组织和一个突出的中心。其主要的原因,是采访不成功。记者缺乏全局观念,
没有对事物有一个透彻深入的解,不能把握新闻事实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因而报道停留在表面上。
(3)报道片面、不真实。原因是记者在采访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采访不深不透。新闻失实存在两种J 清况,一种是无意失实,一种是有意失实。有意失实是记者思想作风上的问题,而造成更为大量存在的无意失实的原因,采访环节上出差错是主要因素。如采访中不认真解情况,偏听偏信,采访的面不广,只解到片面情况,采访作风不深入,只看到表面而被假象所迷惑等等。
(4)有的新闻报道只有观点和结果,缺乏中间那部分让人信服的、活生生的发展变化的事实材料,作品显得平淡、干巴、无力。其原因就在于记者满足于现成的或易于获得的材料,而没有深入采访和细致采访。
(5)新闻报道中套话、空话、大话太多。原因也是采访不仔细。记者采访不细致,得到的材料不多,没有生动感人的素材,只好拿一些人云亦云的话来滥竿充数,抓不住具有新闻价值的细节,只好去搞概念游戏,说空话,堆概念。
9. 电视新闻文字稿主体的写作有哪些要求和形式?
【答案】(1)主体写作的总体要求
主体因注释、补充导语而存在,写作中须围绕着“注释、补充”四个字来做文章。主体伸展所涉及的内容,是导语内容的深化、补充,而不是乏味的重复; 其补充说明必须充实,切不可夹杂进半句空话。凡画面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表现的内容,应尽量让位于画面。
(2)主体结构的五种形式特点
①“倒金字塔”式结构
这一结构形式的特点是,按照各个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依次进行结构安排,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导语中(导语中的各要素又可按先后主次原则排列),次要的事实放在导语以后的段落里,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