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623管理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论述题
1. 分析影响组织变革的内部动力和阻力。
【答案】(1)影响组织变革的内部动力
一个组织想要生存、发展、壮大,并不断地趋于成熟和取得成就,就必须依据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其组织目标与结构。引起组织变革的内部动力主要包括:
①管理技术条件的改变;
②管理人员的调整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③组织运行政策与目标的改变;
④组织规模的扩张与业务的迅速发展;
⑤组织内部运行机制的优化;
⑥组织成员对工作的期望及其个人价值观念的变化;
(2)影响组织变革的阻力
组织变革是对原有的利益格局的调整,所以,在其变革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各种阻力。组织变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
①个人方面。组织变革的阻力,首先来自于组织成员对组织变革必要性的不理解、对变革结果不确定性的忧虑,他们既畏惧失去现在的一切,也担心自己不能适应新的组织状态。主要包括:
a. 习惯。人类是有习惯的动物。为了应付各种变化,人们往往依赖于习惯和模式化的反应。面对变革,以惯常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趋向会成为阻力源。
b. 安全。安全需要较高的人可能抵制变革,因为变革会给他们带来不安全感。
c. 经济因素。在变革过程中,人们担心自己不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和新的工作规范。尤其是当报酬和生产效率密切相关时,工作任务或工作规范的改变可能引起其经济收入的下降,导致人们心理恐慌和抵制改革。
d. 对未知的恐惧。变革,通常用模糊和不确定性来代替已知的东西,而组织中的员工不喜欢不确定性。
e. 选择性信息加工。个体通过知觉,塑造自己的认知世界; 这个世界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为了保持知觉的整体性,个体有意地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他们只听自己想听的,而忽视那些对自己构建起来的世界形成挑战的信息。
②组织方面。组织现有资源的限制、组织既定结构、组织对外签订的各种协议等,都能成为组织变革的阻力。抵制变革的组织阻力的出现,主要包括以下六个原因:
a. 结构惯性。组织有其固有的机制,借以保持其稳定性。当组织面临变革时,结构惯性就充当起维持稳定、抵制变革的反作用力。
b. 有限的变革点。组织由一系列相互依赖的子系统组成,一个子系统的变革,必然会影响其他子系统。所以,子系统中的有限变革,很可能因为系统的整体性而变得毫无意义。
c. 群体惯性。即使个体想改变他们的行为,群体规范也会成为限制个体维持原有状态的约束力。
d. 对专业知识的威胁。组织中的变革,可能会威胁到专业群体的专业技术知识。
e. 对已有的权力关系的威胁。任何决策权力的重新分配,都会威胁到组织长期以来形成的权力关系。在组织中,引入参与决策或自我管理的工作团队的变革,就常常被基层主管和中层主管视为对自己的一种威胁。
f. 对己有资源分配的威胁。组织中,控制着一定数量资源的群体常常视变革为威胁,它们倾向于对事情的原本状态感到满意。那些最能从现有资源分配状态中获利的群体,常常会对可能影响未来资源分配的变革感到忧虑。
2. 论述对全面质量管理理解。
【答案】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1)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预先控制和全面控制的制度。它包含三层含义:①就横向而言,管理的对象是全面的; ②就纵向而言,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 ③参加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
(2)全面质量管理持有以下观点:①用户第一的观点,并将用户的概念扩充到企业内部,即下道工序就是上道工序的用户,不将问题留给用户; ②预防的观点,即在设计和加工过程中消除质量隐患; ③定量分析的观点,只有定量化才能获得质量控制的最佳效果; ④以工作质量为重点的观点,因为产品质量和服务均取决于工作质量。
(3)全面质量管理一般分为四个阶段:①计划阶段,又称P 阶段(Plan )。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访问、国家计划指不等,摸清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确定质量政策、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等。②执行阶段,又称D 阶段(Do )。这个阶段是实施P 阶段所规定的内容,如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设计、试制、试验、其中包括计划执行前的人员培训。③检查阶段,又称C 阶段(Check )。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④处理阶段,又称A 阶段(Action )。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
(4)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包括:①提高产品质量; ②改善产品设计; ③加速生产流程; ④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增强质量意识; ⑤改进产品售后服务; ⑥提高市场的接受程度; ⑦降低经营质量成本; ⑧减少经营亏损; ⑨降低现场维修成本:⑩减少责任事故。
3. 试论知识经济对企业文化创新的影响。
【答案】知识经济对企业文化产生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
(1)企业文化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手段。文化手段重要性是与层级结构的网络化改造相关的。用被企业员工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去影响各工作单元在不同时空的行为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变得至关重要。文化将成为保证和促进网络化层级结构条件下企业组织活动一体化的粘合剂。
(2)企业文化将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种副产品。文化一旦成为企业管理重要的、甚至主要的手段,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就成为协调和统一人们行为的主要工具。
(3)作为人们自觉行为结果的企业文化不仅是记忆型的,而且是学习型的。
(4)企业文化将在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存在。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必然也是多元的。网络化层级组织的文化多元化与各工作单元并行中心的特点以及企业需要满足的个性化消费需求的特点也是相一致的。
4. 现今,宏观环境动荡多变,有人说“制定计划没有多大用处”,这种说法正确吗? 请论述你的观点与论据。
【答案】该种说法不正确。
计划是指对行动的预先设计,它是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工作为基础,对实现目标的途径作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计划分为正式计划和非正式计划。由于环境在不断变化,计划可能会跟不卜变化,但计划具有灵活性,所以制定计划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有其特定的目标,计划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要实现组织目标,必须建立起一定的保障。计划首先从明确目标着手,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组织的目标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之分。计划工作就是要通过组织内外条件的分析,对组织要实现的总体目标,各个部门的目标、各个阶段性的目标明晰化,把各种目标协调起来,并制定出实施这些阶段性目标的方法、措施,使组织的各项活动为实现总目标服务。
(2)计划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组织的目标,需要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在最经济的条件下实现目标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组织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不做预算,不进行成本费用分析,即使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也会因成本失控而变得不合理、不合算。节约是从事现代管理的基本准则之一。
(3)计划通过规划、政策、程序等的制定保证着组织目标的实现,使组织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计划还为控制提供了标准。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些没有预见的因素的影响下,组织行动可能偏离v! 划轨道。这些偏差要靠控制来纠正。纠正偏差,必须要有标准。这个标准只能是组织的v}一划。毛! 划不仅是组织行动的标准,同时又是评定组织效率的标准。没有计划就无法实施控制; 没有计划,组织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计划可以为组织成员指明方向,协调组织活动; 为组织的未来预测变化,减少冲击; 减少重叠和浪费性的活动; 有利于进行控制; 可以尽量避免仓促决策可能造成的损失; 有助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下作,减少迟滞和等待,使各项工作能够均衡平稳地进行。因而制订计划不仅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