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部823管理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答案】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战略是指一个组织为全面实现目标而对主攻方面以及资源进行布置的总纲。它根据市场状况,结合自身资源,通过分析、判断、预测,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口标的发展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它界定了企业诞生的使命、经营范围、远景日标、发展方向、经营方式等坐标,明确了企业的经营方针和行动指南,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竟争性、系统性、风险性六大主要特征。

(2)结构是指组织中各种劳动分工与协调方式的总和,它规定着组织内部各个组成单位的任务、职责、权利和相互关系。它包括四个部分:整个组织的任务与职责在个人间及部门间来划分; 正式权力关系,包括等组层次和控制幅度; 个人汇成部门、部门汇成整个组织的聚集情况; 在纵向和横向上确保有效沟通、协调和一体化的体系。

(3)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组织的结构要服从于组织的战略。企业所拟定的战略决定着组织结构类型的变化。当企业确定战略之后,为了有效地实施战略,必须分析和确定实施战略所需要的组织结构。因为战略是通过组织来实现的,要有效地实施一项新的战略,就需要一个新的,或者至少是被改革了的组织结构。战略与组织结构的主从关系更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管理者的战略选择规范着组织结构的形式; ②只有使结构与战略相匹配,才能成功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③组织结构抑制着战略。与战略不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将会成为限制、阻碍战略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巨大力量; ④一个企业如果在组织结构上没有重大的改变,则很少能在实质上改变当前的战略。

2. 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类型、特点,如何做战略的选择?

【答案】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又称波士顿矩阵,是由波士顿咨询公司提出来的,如图1所示。该方法认为,在确定某个单位经营活动方向时,应该考虑它的相对竞争地位和业务增长率两个维度。相对竞争地位经常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它决定了企业的销售量、销售额和赢利能力; 而业务增长率反映业务增长的速度,影响投资的回收期限。波士顿矩阵以相对市场占有率为横坐标,以销售增长率为纵坐标,把公司的经营单位分为四个象限。位于这四个象限的产品分别称为问题类产品、明星类产品、现金牛类产品、瘦狗类产品。它反映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问题类产品实际

上处于投入期,明星类产品往往处于成长期,现金牛类产品往往处于成熟期,瘦狗类产品往往处于衰退期。具体来看个业务单元:

图 波士顿矩阵

①“瘦狗”型的经营单位市场份额和业务增长率都较低,只能带来很少的现金和利润,甚至可能亏损。对这种不景气的业务,应该采取收缩甚至放弃的战略。

②“幼童”型的经营单位业务增长率较高,目前市场占有率较低。这有司能是企业刚开发的很有前途的领域。高增长的速度需要大量资金,而仅通过该业务自身难以筹措。企业面临的选择是向该业务投入必要的资金,以提高市场份额,使其向“明星”型转变; 如果判断它不能转化成“明星”型,应忍痛割爱,及时放弃该领域。

③“金牛”型经营单位的特点是市场占有率较高,而业务增长率较低,从而为企业带来较多的利润,同时需要较少的资金投资。这种业务产生的大量现金可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

④“明星”型经营单位的特点是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都较高,代表着最高利润增长率和最佳投资机会,企业应该不失时机地投入必要的资金,扩大生产规模。

(2) BCG 矩阵的战略含义

①尽可能多地从现金牛业务上收获现金,而限制在这些业务上的新投资;

②利用从现金牛业务上获得的现金投资于明星业务和问号业务;

③仔细分析问号业务,一些被出售,一些可能转换为明星业务;

④瘦狗业务将被出售。

(3)评价

公司业务组合矩阵,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战略管理工具,它提供了一个框架,有助于理解多元化业务和帮助管理者建立资源分配决策的优先目标。

3. 为什么在决策中经常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答案】(1)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决策最优的原则是:①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②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 ③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2)最优决策条件不能满足的原因:①组织内外存在的很多因素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一切情况的信息; ②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决策者只能拟定数量有限的方案:③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未来是不确定的。

4. 论述决策制定过程。

【答案】决策制定过程的步骤包括:

(1)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或识别机会。管理者需要密切关注处在其责仟范围内的相关数据与信息。实际状况与所预期状况的差异提醒管理者潜在机会或问题的存在。管理者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并仔细地解释它,能够提高做出正确决策的可能性。

(2)明确目标

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所想要获得的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明确下来,这两个方面都最终指导决策者选择合适的行动路线。目标的衡量方法有很多种。

(3)拟定方案

在机会或问题被正确识别以后,管理者就要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拟定方案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了提出更多、更好的方案,管理者需要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头脑风暴法、名义组织技术和德尔菲技术等可以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方案。

(4)筛选方案

确定所拟定的各种方案的价值或恰当性,并确定最满意的方案。管理者要具备评价每种方案的价值或相对优势、劣势的能力。在评估过程中,要使用预定的决策标准(如预期的质量)并仔细考虑每种方案的预期成本、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最后对各种方案进行排序。

(5)执行方案

选定方案之后,紧接着的步骤就是执行方案。执行方案时,管理者要明白:

①方案的有效执行需要足够数量和种类的资源作保障;

②方案的执行将会对各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害;

③方案的实施需要得到广人员工的支持,需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6)评估效果

对方案执行效果的评估是指将方案实际的执行效果与管理者当初所设立的目标进行比较,看是否出现偏差。如果存在偏差,则要找出偏差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5. 描述对期望理论的理解。

【答案】期望理论是对激励问题的最全面的解释,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CVietorVroom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并形成。期望理论是指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既定结果,且这种结果对个体具有吸引力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

(1)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依赖于对下列三种联系的判断

①努力一绩效的联系。个体感觉到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而达到工作绩效的可能性;

②绩效一奖赏的联系。个体对于达到一定工作绩效后即可获得理想的奖赏结果的信任程度; ③奖赏一个人目标的联系。如果工作完成,个体所获得的潜在结果或奖赏对个体的重要性程度,与个人的目标和需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