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经贸大学经济学综合(同等学力加试)之货币银行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金融市场

【答案】金融市场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它包括如下三层含义,一是它是金融资产进行交易的一个有形和无形的场所;二是它反映了金融资产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所形成的供求关系;三是它包含了金融资产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行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价格(包括利率、汇率及各种证券的价格)机制。

在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上,金融资产的价格和资金的利率能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反映所有公开的信息,资金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迅速、合理地流动。金融市场作为货币资金交易的渠道,以其特有的运作机制使千百万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储蓄汇成巨大的资金流推动和润滑着商品经济这个巨大的经济机器持续地运转。金融市场还以其完整而又灵敏的信号系统和灵活有力的调控机制引导着经济资源向着合理的方向流动,优化资源的配置。在金融市场上,价格机制是其运行的基础,而完善的法规制度、先进的交易手段则是其顺利运行的保障。

2. 欧洲美元和亚洲美元

【答案】欧洲美元泛指所有流通并存放在美国以外的美元,是人们为规避美国严格的金融管制而产生的一种金融创新工具。之所以称这些美元为欧洲美元是因为将美元存放在外国银行的做法始于欧洲。目前,这些美元可能存放于任何外国银行或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支机构,也可能存放于美国银行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也就是说,只要美元存放在美国以外,不管在世界上哪个地方,人们都将其称为欧洲美元。

亚洲美元是指存放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一些银行中的境外美元和其他可兑换货币的总称。其存放中心为新加坡,包括美元、德国马克、瑞士法郎、比利时法郎、日元、荷兰盾、意大利里拉、奥地利里拉、奥地利先令、瑞典克朗、挪威克朗、丹麦克朗、葡萄牙埃斯库多等十三种货币,其中美元的交易额占90%以上,故一般通称为“亚洲美元”。它是广义的欧洲美元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为规避严格的金融管制而产生的一种金融创新工具。

二、简答题

3. 商业银行如何保持流动性?

【答案】(1)流动性实际上指迅速获得现实购买力的能力,即获得资金的能力,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两个大的方面。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的变现能力,衡量资产流动性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资产变现的成本,某项资产变现的成本越低,则该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二是资产变现的速度,某项资产变现的速度越快,即越容易变现,则该项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而负债的流动性主要是通过负债的途径,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通过负债的途径,主要是

以增资的方式取得资金,或者以吸收存款或借款方式筹得资金。

因此,要保持流动性,商业银行应该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来操作。

(2)商业银行要掌握一定数额的现金资产和流动性较强的其他金融资产,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准备,并运用适当的资产管理方法,满足资产流动性的要求。

①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存放中央银行存款准备、存放同业和托收未达款。这部分资产具有十足的流动性,货币性最强,可作为应付流动性的一级准备。

②短期有价证券。一般指到期日在一年以内的流动性较高的短期证券。这部分资产流动性虽然不及现金资产,但可以有一定的利息收入,而且与其他资产相比,其流动性仍然比较高。

因此,短期证券就成为应付流动性要求的第二准备。

③除了建立分层准备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资产结构的恰当安排来解决流动性问题。 (3)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主动性负债和潜力养成法来提高负偾的流动性。银行的主动性负债,包括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同业或国外金融市场借款、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金融债券和银行本票等。为了保证能够及时取得负债的能力,商业银行往往通过搞好公共关系、改善本行形象、建立业务协作网络和扩大本行知名度等手段,来增强银行潜在的或无形的流动性。

4. 请用信息不对称理论简析银行存款挤兑这一现象。

【答案】(1)信息不对称理论是近年来出现的重要理论,乔治•阿克洛夫、斯蒂格利茨和斯彭斯,因这一理论同时成为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主要内容有:

①交易双方对信息的获得是不对称的,一方知道确切的真实信息,而另一方却不知道真实信息。

②交易活动的参与人可以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对买方进行欺骗,这就是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

③隐藏信息将导致“逆向选择”,其含义有二:一是在交易中隐藏信息的一方对交易另一方利益产生损害;二是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发生扭曲. 质量好的产品被挤出市场,而质量差的产品却留在市场,极端的情况是市场会逐步萎缩直到消失,这是因为买者只愿意根据他所知道的平均质量来决定支付的价格,这个价格将使质量低的卖者愿意成交,质量高的卖者由于不能得到同质量相称的价格而退出市场。

④解决这种逆向选择问题的办法就是将信号传递给缺乏信息的买方或诱使卖方披露全面而真实的信息。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两个方法,即合同解决法和信誉解决法,在旧车市场上,好车的卖方愿意选择某种信号,使自己的质量类型被买方识别,买方在观察到卖方的信号之后,就会与卖方签订合同,这就是所谓的“信号显示”机制。信誉是一种保证的形式,社会应该对信誉企业提供激励,信誉良好的企业必须得到额外的利润,这类利润被称为

“信誉租金”,它是对厂商享有良好信誉的报酬,“当厂商在信誉上出问题时,它们必须损失一些东西”。

(2)信息不对称,是现实经济活动中无法避免的普遍现象。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银行可能遭受挤提。理论上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外界出现一些不利因素时,可能会出现关于银

行倒闭的传说,而存款人不了解银行具体情况,会有人抢先提款。这时人们都意识到,如果别人都去提款,银行会倒闭,而自己将无法获得补偿。虽然大家都不提款,银行可能经营正常,存款人不会受损,但在无法确定别人行为时,大家都预期他人会取款,就引发挤提。同时挤提风潮一旦形成,不仅使经营不善的银行倒闭,也会使经营良好的银行遭受池鱼之灾。

弗里德曼曾提出,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导火索就是一次突如其来的挤兑风潮。当时有谣言称美国银行经营困难,行将倒闭,于是引发挤兑风潮。美国银行界一向有危急时刻相互援手、共渡难关的惯例的,但由于美国银行是一家犹太人开设的银行,反犹主义在银行界非常强烈,于是美国银行在大家袖手旁观下只能关门大吉。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清算后的美国银行每1美元可以兑换92.5美分。本来美国银行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业银行,但它的名字太刺眼了,以致于人们认为美国最大的银行都已经破产,随后即引发全国性的挤兑风潮,于是信用多米诺骨牌全数倒塌。

(3)要尽量避免挤兑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实行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存款人信心。②增加信息披露,并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这样如果出现流言,银行也可以通过及时而令人信服的信息披露化解危机。

5. 何谓货币的支付手段?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有何区别?

【答案】(1)支付手段是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的职能。货币这一职能最初是由赊买赌卖引起的。这时原有现金交易基础上产生了商品的让渡与价值的实现相脱节,买卖变成债权债务关系,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使流通过程结束。后来这一职能广泛的运用于大宗交易,清偿债务. 支付工资劳动报酬和国家财政与银行信用领域。总之,只要没有商品或劳务与货币同时、同地的相向运动时,货币就执行了支付手段的职能。

(2)流通手段是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后,直接的物物交换就分离成买和卖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改变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想像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当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用货币符号来代替时,货币与商品价格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价格由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量来决定。

(3)执行这两种职能的货币都是流通中的现实货币,而且在大宗交易中二者往往会出现职能交错,因此它们联系紧密,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二者发生作用的形式不同。流通手段的货币支付时,伴随着商品劳务的流动,是交易过程的一部分,在交易的一瞬间起作用。也就是说买方在获得商品劳务的同时就支付了货币,完成了等价交换。而支付手段的货币在支付时没有商品劳务的同时同地反方向转移,它是独立于交易之外的,用以结束交易过程。买方使用商品劳务时并未支付等价的货币,而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延期支付。

其次,二者产生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同。流通手段产生于商品流通初期,商品交换还不发达,社会刚刚从物物交换向货币交易发展。而支付手段产生于商品经济较发达时,货币在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己经广泛的出现了商业信用。

第三,二者产生后的影响不同。流通职能出现后,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如买卖双方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