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经贸大学金融综合之货币银行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负债管理论
【答案】负债管理论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在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来获得,也可通过负债管理,即向外借款来提供。因此银行无需经常保有大量高流动性资产,而应将资金投入到更有利可图的资产上。故该理论主张商业银行资产应该按照既定的目标增长,主要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负债方项目,通过在货币市场上的主动负债来保持银行的流动性,或者“购买”资金来支持资产规模扩张,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实现银行三性原则的最佳组合。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活动包括两类,一是合理利用现有的负债渠道,完善负债结构,降低负债风险和负债成本;二是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尝试新的负债业务。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和范围。但该理论也有缺陷,①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②因金融市场的变幻莫测而增加了经营风险;③忽视自有资本的补充,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
2. 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
【答案】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是指拨备占不良贷款的比例,该比率越高,银行运营的安全性越强。拨备是指商业银行根据“一逾两呆”、“五级分类”,或更严格的“十二级分类”方法来估计贷款资产中的不良贷款比率,并根据成为坏账的风险高低计提的准备金。
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计算公式为: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余额/损失贷款余额。它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商业银行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
由于各家银行计提标准:个' 尽相同,因此不同银行间的拨备覆盖率可比性不强,投资者应更多关注具体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与自身历史数据的比较,看是否改善或恶化。当不良贷款率上升时,计提的拨备也会上升,银行利润就会下降,相反,不良贷款率下降会减轻银行计提拨备的压力,对利润就会有积极贡献。鉴于此,有时银行也会通过改变计提拨备的标准来调节利润,投资者可能会发现银行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计提出现不正常的快速下降而制造出“虚假”利润增长。
二、简答题
3. 再贴现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何局限性?
【答案】(1)再贴现率指中央银行买进商业银行所持有的未到期商业票据时所用的贴现利率。
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解决商业银行短期资金不足。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2)再贴现率可以通过借款成本和告示效应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
一方面再贴现率的决定、调整影响市场利率和商业银行筹资的成本,从而改变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实质上就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放款利率,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就是不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限制商业银行的借款愿望,这就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足额准备金的持有量,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同时,商业银行就会因融资成本上升而提高对企业放款的利率,从而减少社会对借款的需求,达到收缩信贷规模和降低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反之,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则会出现相反的效果。
另外,调整贴现率还有一种所谓的“告示性效应”,即贴现率的变动,可以作为向银行和公众宣布中央银行政策意向的有效办法。例如,当经济过热时,央行提高再贴现率,实际上向公众宣布将进行一系列抑制经济过热的措施,在公众中形成物价下跌预期,从而使经济增速下降。此外,银行还可以对再贴现票据的种类、再贴现率进行规定来达到调节经济结构的目的。
(3)总的来说,再贴现政策作用温和,既可调节总量,又可调节结构„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①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对是否申请再贴现有选择权。如果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筹资,不依赖于再贴现,则中央银行就不能有效控制货币供给。
②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当经济很热的时候,再高的再贴现率也难以抑制经济;同样当经济不振时,再低的再贴现率也不会促进银行贷款的。
③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也会引起市场利率的波动。
4. 试述借贷资本的特点。
【答案】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相比,它有自身的特点:
(1)借贷资本是一种所有权资本。货币资本家在整个借贷过程中,始终拥有对借贷资本的所有权,并凭此取得利息收入。职能资本家获得借贷资本的使用权,并使其价值得到增殖,期满后连本带息一同偿付给货币资本家。
(2)借贷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本。同普通商品不同,在生产过程中借贷资本的使用价值虽然被消费,但其价值并未消失,其价值不仅能保存下来,而且还会获得增殖产生利息。
(3)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产业资本的运动形式为货币——商品…生产…商品——货币。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为货币——商品——货币的循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为货币——货币,始终采取货币形态,只是循环终点的货币比起点的货币量要大,它包含了一部分利息。
(4)借贷资本有特殊的转让形式。它的转让不是通过买卖而是通过借贷来实现。当货币资本家把借贷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时,没有获得任何等价物,当职能资本家偿还借贷资本和利息时,也没有得到相应的等价物^因此,借贷资本的运动是一种价值的单方面转移。
(5)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价格形式。利息是借贷资本的“价格”,这种价格与普通商品的价格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普通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而利息则是借贷资本商品的使用
报酬。
(6)借贷资本体现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性。货币资本家并不参加生产经营,仅凭对借贷资本的所有权就取得了资本的增殖,这深刻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寄生性。
5. 为什么要建立中央银行?
【答案】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有更加稳定的通货,也要求银行券成为能在全国市场广泛流通的一般信用流通工具,而这样的银行券显然只能由信誉卓著、信用活动有全国意义的大银行集中发行。现代银行出现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并没有专门发行银行券的银行,更没有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建立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银行券统一发行的必要。在银行业初期,分散的银行券发行逐步暴露出其严重的缺点:①不利于保证货币流通稳定。②分散小银行的信用活动领域有着地区的限制,所发行的银行券只能在有限地区内流通。
(2)银行林立、银行业务不断扩大,债权债务关系错综复杂,票据交换及清算若不能得到及时、合理处置,会阻碍经济顺畅运行。于是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而有权威的、公正的清算机构为之服务。
(3)在经济周期的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陷于资金调度不灵的窘境,有时则因支付能力不足而破产,银行缺乏稳固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而客观上需要一个统一的金融机构作为其他众多银行的后盾,在必要时为它们提供货币资金,也即流动性的支持。
(4)同其他行业一样,银行业经营竞争也很激烈,而且它们在竞争中的破产、倒闭给经济造成的动荡,较之非银行行业要大得多。因此,客观上需要有一个代表政府意志的专门机构专司金融业管理、监督、协调的工作。
上述建立中央银行的几方面客观要求并非同时提出的,中央银行的形成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三、论述题
6. 比较各种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答案】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就是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动,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这样一个过程。
(1)传统的利率传导机制
以利率为渠道是传统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核心,其基本思路可以表示为:货币政策工具→M (货币供应)↑→r (利率)↓→I (投资)↑→Y (总收入)↑。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先是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利率水平,再经过利率水平的变动改变投资活动水平,最后导致收入水平的变动。货币政策对收入水平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这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对利率的影响;利率对投资水平的影响;投资水平对收入的影响,这取决于投资乘数的大小。
在这一传导机制中,核心变量为利率r ,这也是凯恩斯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利率在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利率传导机制还强调影响消费者和企业决定的是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