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海大学034货币银行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铸币税

【答案】铸币税是指政府由于拥有货币铸造的垄断权而获得的净收入. 也即一种货币发行收入。

(1)从历史发展来看,在金属货币时代,货币产生于实体经济,购买力取决于所含金属的重量即内在价值。货币与商品的交换,是一个等价交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基本上不存在货币的发行收入。但当货币形式发展到不足值货币,特别是到了信用货币时代,货币发行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束缚,货币发行就成为一种特权,能为发行者带来发行收入。

西方政府曾对私人银行发行现钞课税,作为允许他们拥有货币发行特权的交换,铸币税就出现了。中央银行建立后,垄断了货币发行权,货币的发行收入归属政府,这种收入也被称为“铸币税”。这时铸币税己不是一种真正的税种,只是将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收入具体化,使之可以进行实际的操作,在实践上实现货币发行收入归政府所有。

(2)设铸币税为S ,M t 是t 期的货币发行量,M t+1是t+1期的货币发行量,考虑到价格因素

为t 期的价格水平。从上述公式中反映出:货币发行收入与价格水平成反

比,物价水平越低,中央银行同等数额货币发行的铸币税就越高;货币发行收入与新增货币发行量成正比,新増货币发行量越大,铸币税越高。

(3)同时在国际金融中,铸币税是指一国因其货帀为他国所持有而得到的净收益。如其他国家持有美元,则意味着美国可以用本国发行的没有内在价值的美元购买他国的商品和金融资产,也就是说美国无偿占有了他国资源。这是由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而取得的特权。因此一国因货币输出赚取的物质利益也被称为“铸币税”。

2. 铸币

【答案】铸币是金属货币的一种,是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所谓国家的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最初的铸币形式各异,后来由于圆形最便于携带且不易磨损,都过渡到圆形。中国最古老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有“布”、“刀”、“铜贝”三种形式。在战国中期流通的圜钱,也是铜铸的圆形铸币,有两类:一是中有圆孔,一是中有方孔。便于串在一起携带。后来又建立了五铢钱制度,铸“开元通宝”钱。自宋代开始,我国主要铸币白银是以称量货币流通的,其计量单位是“两”。西方贵金属铸币的典型形式是银元,出现很早,一贯的特点是圆形、无孔、铸有统治者头像。铸币出现标志着交换媒介又向前发展了一步,政府根据铸币所包含的实际价值标明铸币的面值,以其信誉作为担保。

二、简答题

3. 人民币能否充当世界货币职能?

【答案】(1)当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便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作为国际间一般的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②作为国际间一般的购买手段,用以购买国际货币;③作为国际间财富转移的一种手段。这一职能是货币其他基本职能在国际间的延伸和发展。

(2)理论上,信用货币没有实在价值,是依靠各国法律在境内流通,不能执行世界货币职能。但是目前一些信用货币实际上执行了这一职能,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元。这主要表现在:绝大部分国家都将美元作为本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大部分国际贸易用美元作为标价货币或结算货币;在国际经济组织的报告和统计数据中大多用美元作为计量标准等。美元之所以能行使世界货币职能,一方面是全球一体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与其自身特点分不开:

①美元可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持有美元便于必要时转化为所需货币。

②美元的价值比较稳定,降低持有的市场风险。

③美国经济发达,国力强大,信用度高,货币价值与兑换有保障。

④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占优势地位;且份额较大,促进了美元被广泛接受。近年来,随着日本和欧洲经济的发展,日元和欧元也开始行使国际货币职能。

(3)从国际经济实践看出,不是所有主权国家的货币都可以充当国际货币,就人民币而言,目前难以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国际货币地位。这是因为:①人民币虽然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可以用于对外贸易的计价结算,但在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持有人民币在转化成其他币种时有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它被广泛接受。②目前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储备中所占份额很低,用它购买商品进行支付不够便利。③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日渐提升,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尚不能被广泛接受尤其难以被西方国家接受并作为普遍的流通货币。④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中国和西方一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存在分歧,国际关系存在着波动的隐患,出于政治和安全的考虑,部分西方国家也不可能持有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

(4)虽然目前人民币不能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世界货币,但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亚洲周边国家中国力较强,加之亚洲金融危机至今汇率一直保持坚挺,信誉较高,因此在边贸中已广泛用作了计价结算和支付手段, 甚至成为部分国家与个人乐于保留的储藏形式。在亚洲货币区域化进程中,人民币很有可能成为区域化的世界货币。

4. 商业银行如何进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答案】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主要针对利率的变动进行,方法有:

(1)资产负债利差管理法。它主要从理论上分析银行的利差及影响利差的因素,从而为银行实施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创造条件。利差又称净利息收入,是银行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利差有两种表示方法:绝对数利差和相对数利差(即利差率)。绝对利差能帮助银行估计净利息收入能否抵消其他开支,估计银行的盈利状况;利差率用于银行估计利差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也用于银行间经营的比较。利差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利差的敏感性或波动性,则构成了银行的风险,利差的大小及其变化决定了银行总的风险-收益状况。利差受内、外部因素

的共同影响和制约,内部因素包括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贷款的质量及偿还期、吸收存款及借入款的成本和偿还期等等。外部因素指总的经济情况,市场利率水平、区域和全国范围内金融机构的竞争状况等等。西方银行运用利差的“差异分析法”(即分别分析利率、资产负债总量及其组合对利差的影响程度的方法)分析利率、资产负债总量及其组合对银行利差的影响。具体分析时,首先要假设其中两个因素不变,改变第三个因素,然后观察第三个因素对利差的影响,依此类推。除此之外,利率周期也对利差产生周期性的影响。银行的利率管理就是要根据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不断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从而使利差最大化并保持相对稳定。

(2)资产负债差额管理法。是指银行管理者根据利率变化预测,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或増长。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所运用的工具主要是银行在短期内有主动控制权的资产和负债,如联储资金、回购协议、大额定期存单、可变利率放款等。差额管理法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应用广泛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之一,差额管理法分两种:①保守型,即努力使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接近于零,从而把利率风险降至最低限,保持银行收益的稳定。②主动型,即银行根据利率预测,在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中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主动型差额管理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利率变化的方向,同时也取决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程度。

(3)资产负债期限管理法。这是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运用的降低利率风险的又一种方法,包括期限差额管理法和期限搭配法。“期限”是近年来金融市场上对债券保值时常用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种有价证券的寿命或距到期E (重新订价日)的实际时间,是衡量利率风险的指标,即金融资产的现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反映。“期限”的概念可用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因为银行是信用中介机构,包含了一系列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构成了银行的负债和资产。银行的净值为某资产现值与负债现值之差。由于期限能直接反映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程度,同时包括了价格风险和再投资风险,因此,许多专家主张在进行差额管理时,不应以资产负债的到期日作尺度,而应以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作为标准,此时的差额即期限差额应等于资产的加权平均期限减去负债的加权平均期限。各处就是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不断调整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期限,以期达到理想目标。如当资产期限比负债期限长时,利率上升将导致银行净值下降,此时应缩短银行资产的期限,扩大负债的期限。期限差额管理法的原理类似于利率敏感性差额法,只是两者在具体计算上略有差异。期限差额管理法比利率敏感性差额法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需要。然而,它也遇到利率敏感性差额管理的同样难题。同时,期限差额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而难以掌握。正因为如此,管理者往往只运用其中的一部分,即期限搭配法来消除一部分利率风险。

期限搭配法又称风险免除法,是金融市场上消除利率风险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持有这样一组有价证券,使投资者在持有这组有价证券的时期内,在再投资率和证券价格变化的情况下,投资期满时实际获得的年收益率不低于设计时的预期收益率。即如果这组证券的期限等于持有期,则此组证券就消除了利率风险。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同样可用期限搭配法部分地消除资产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