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经贸大学金融综合之货币银行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远期合约
【答案】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的一种合约。远期合约通常是在两个金融机构之间或金融机构与其客户之间签署的,它的交易一般不在规范的交易所内进行,合约的内容(如相关资产种类、数量、价格、交割时间、交割地点等)也不具有标准化的特点,而是由交易双方自行协商确定。远期合约是相对最简单的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它主要有货币远期和利率远期两类。
2. 贷款
【答案】贷款指商业银行以还本付息为条件,将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提供给借款人使用的一种借贷行为,作为贷款人必须按照一定的贷款原则和政策进行申请。按贷款期限可分为活期贷款、定期贷款和透支三类;按贷款的保障条件可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三类;按贷款质量可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5类;按贷款用途可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金贷款。贷款业务一般由贷款的对象、条件、用途、期限、利率和方式等因素构成。
二、简答题
3. 为什么说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答案】所谓信用经济,是指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中,并构成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的原因主要有:
(1)信用关系无处不在。当货币发展为信用货币,信用关系就覆盖着整个社会。现代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存在非常普遍,各个经济主体,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无不存在于这些债权债务关系中。这是因为经济活动必然伴随资金收支,必然出现资金盈余和资金短缺,进而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即使不将盈余资金贷出而留在手中,仍形成了对国家的债务。在现实社会中,不仅企业会借债放债,调节资金余缺,使利润最大化,政府也会发行国债筹资。在国际经济联系中,各国政府间往往既会借债又会放债。而个人一方面会存钱握有债权,另一方面在分期付款和按揭贷款时又形成了债务。
(2)现代经济中信用规模日趋扩张正是信用经济发展的结果。在当前经济生活中,资金流通更为迅速,信用规模日趋扩张。任何一个大企业都是建立在债务融资的基础上,并依靠着债务融资不断发展。同时信用方式扩大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加速资金集中,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张,使现代经济的发展无法离开信用的存在。而个人可以便利的利用信用方式合理安排其各阶段的收入。这都是信用经济发展的结果。
(3)信用结构日趋复杂,形成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在现代经济中,信用网络日益复杂,涉及广泛。任何的交易活动都可能是信用的重新变动,这种变动时刻都在发生。这些不断发生变化的信用关系成为了人们社会关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并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国家对经济的调控离+开信用的存在。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国家对经济的全面调控,而在调控过程中信用是必不可少的。国家一般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调控。财政政策尤其是积极财政政策必须有国债筹资作为基础,而货币政策的各种工具无不利用银行系统和资本市场的信用作为传导。
总之,现代经济不是简单的商品经济,而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依靠其对经济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 金融创新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金融创新是金融企业依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在融资过程中的矛盾运动,为增强其竞争能力,而对管理、工具和服务进行不断的革新和创造的过程;相应地,它也是金融管理当局的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管理活动的变革过程。金融创新既包括对金融企业的创新又包括金融管理机构的创新,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金融创新的原因主要有:
(1)国际金融业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二战后,金融业的国际化飞速发展。首先发展动力来自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随着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扩张,客观上要求金融业实现国际化和现代化;其次,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资本不断集中,促使银行资本也不断集中,银行主观上要求扩张业务范围,获取超额利润。这时金融手段和技术的创新无疑成为占领市场的有力武器。
(2)经济环境中的风险性增大。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率上升,市场利率也变化莫测,增大了投资的不稳定性,影响到人们长期投资的积极性。为了避免通胀率与利率变化对投资收益和债务负担的影响,降低经济波动的风险性,金融机构就创造出一些债权债务类的金融工具,用于套期保值。
(3)技术进步,尤其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金融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20世纪50年代,电子计算机被引入银行业务,用于数据成批处理,后逐渐应用于银行内部复杂的资金划拨清算。在自动化的处理系统下,银行工作更为高效,使许多创新业务成为可能。
(4)金融管理环境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各国对金融机构加强了监管,对准备金、账户种类功能和分支机构等进行严格控制,以免重蹈恶性通胀的覆辙,但也制约了金融机构的发展,造成银行资金闲置和利润损失。银行为了规避管制,不断创造新的金融工具。后来随着金融自由化不断深入,政府开始放松管制,又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5. 什么是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两者的差异性如何?
【答案】(1)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就是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货币需求方程和货币需求函数中,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者P 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典型。
货币需求的研究任务首先是识别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分辨清楚各因素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对于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通常划分为三类:一类为规模变量,如收入和财富;一类为机会成本变量,如利息、物价变动率;余下的则称为其他变量,如制度因素等。
将机会成本变量引入货币需求模型或函数,是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问题的典型表现。其目的在于说明利率和价格变动这类因素对货币持有主体可能造成的潜在收益或损失,以及这种潜在收益或损失对微观主体货币需求行为的影响。
(2)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是货币当局决策者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的方法。判断总体货币需求的变动是决定货币供给的关键。
从宏观角度估算货币需求,需要利用货币需求的宏观模型。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的交易方程式都直接是宏观模型。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都没有反映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等因
素,不考察各种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主要是关心市场供给、收入这类指标的变化。
(2)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其着力点在于建立可以更充分反映客观实际的模型并据以剖析货币需求变化的原因;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则在于根据可以解释货币需求的变量,其中包括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和一些重要机会成本变量,来估算总体货币需求作为货币供给决策的依据。
三、论述题
6.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它与传统的货币数量说有何异同?
【答案】货币需求的投机动机是凯恩斯的独创,正是以投机动机为出发点,凯恩斯的货币理论走上了和传统货币数量说截然不同的途径。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一个关键是基于投机动机的流动性偏好L2, 它和利率呈反向关系,在传播货币量改变所产生的种种影响的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货币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二是作为贮藏财富的手段。就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而言,它只是一种便利,没有什么重要性和实际影响,但就货币作为贮藏财富的手段而言,它将通过利率而影响投资,从而影响产出、就业和收入。古典学派只看到货币的第一个作用,而未看到它的第二个作用,因而得出货币中性的结论;而凯恩斯正是因为看到并强调了货币的第二个作用,所以才得出货币影响就业的结论,甚至将货币的存在看作是持久性失业的根本原因。
7. 如何正确理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答案】现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国家权力机构或政府的干预和指导下,根据国家总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也就是所谓的相对独立性。中央银行没有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不受政府约束,或凌驾于政府之上,而是在政府或国家权力机构的控制和影响下体现独立性。
(2)中央银行要保持独立性,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①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需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货币,虽然作为政府的银行,有义务帮助政府平衡财政预算和弥补赤字,但只能是一般支持,而不是无条件的支持,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