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兰州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交换理论
【答案】社会交换理论是霍曼斯等人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理论。代表人物是霍曼斯、阿当斯和沃尔斯。其主要思想来源是功利主义经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类学。其理论要点包括:①客观上存在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如动物与人有寻求最大奖赏和快乐与尽少付出代价并避免痛苦的倾向。②人的社会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一个人以行动带给别人以好处,并迫使对方做出互惠的行动,造成一种公平的关系和相互获益,那么这种相互作用的行为与关系就会得到继续与发展,否则就会减少、疏淡或停止。③分配公平原则。阿当斯、沃尔斯特等进而将其发展为公平理论。认为每人所得到收益(报酬)与他的投入(代价)遵循一定的比例,即收益越多,投入也越高。在双方交往中,人们会权衡自己的收支与对方的收支,采取各种行为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二、简答题
2. 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认同于某些群体的原因。
【答案】个体(individual )亦即个人,指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以独特方式行动的单个的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1)个体离开群体,就失去了与大社会联系的结点,心理活动与行为就失去了直接的参照,就不能获得不断的社会支持与社会比较反馈,因而自我意识就失去了基点。个体一旦组成群体,就有了不能简单由个体来解释的新的特征。个人组成群体后出现的群体影响、群体心理气氛、士气、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等现象,都是个体所没有的。
(2)群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个体的特征与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状况与特点。群体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个人的特征还可能影响整个群体的走向。
总之,对于个体而言,群体是其直接的社会现实和联系宏观社会的中介,大社会对于个体的作用,往往需要通过群体实现。而个体对于大社会的反馈和影响作用,通常也需要借助群体来实现。
3. 请举出一些事例,说明态度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态度(attitude )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与作用。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人们对维护自身立场所持的态度会造成认知判断上的偏差。例如,在观看我们所在的大学和其他大学两校队足球赛时,总感觉其他大学球队犯规次数比裁判实际上指出的要多,这就是维护自己学校荣誉的立场和期望本校球队获胜的积极态度造成认知判断上的
偏差的例证。
(2)态度影响耐力。当对所属群体的效忠态度被激起时,人会表现出巨大能量与挫折耐力。例如,历史上许多爱国者与革命者之所以能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与不怕牺牲的精神,都是和他们具有崇高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效忠态度分不开的。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例如,许多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意义,对学习活动怀有兴趣,于是对学习采取认真、积极的态度,最终会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学习材料。否则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例如,人们对工作若感到比较满意,形成了积极的工作态度,则一般会提高工作效率。而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员工,由于其它动机(如为了维持生计、受人尊重或自我表现等)的支配,往往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对工作的态度与生产效率之间并无必然的相关;但如果整个群体都较了解工作的意义,对工作有积极的态度,比持有消极态度的群体会有更高的效率。
4.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
【答案】(1)认知失调理论的内容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斯汀格于1957年在《认知失调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关于社会认知的一种理论。其理论内容为,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试图将其认知元素之间彼此协调统一起来,若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个体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不适感,即产生认知失调。这种情况下,个体就会被驱使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平衡。
(2)认知失调的对策
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越大,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不协调的动机越强烈。个体为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或和谐,通常采取的途径和方法:①改变行为,使其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②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③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况。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④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⑤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的重要,不一致的认知变的不重要。
(3)认知失调理论的意义
为证明与发展该理论,费斯汀格等人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由认知不协调到恢复协调而引起态度及行为改变的某些规律。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引人注目的认知理论,它的兴起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比其他社会认知理论具有更广泛的方法论意义和适用范围。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人的行为和思想、信念、态度变化的内部机制,为心理障碍的分析提供了工具。
5. 社会认同理论对我们观察和理解社会行为有哪些启发?它是否适合用来解释中国社会“关系网”的形成?
【答案】社会认同,也被称为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意识到了自己是某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属中的一员。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
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
(1)社会认同理论对人们观察和理解社会行为的启发如下:
①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的自尊假设,作为个体的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总是有着一种满足积极自尊的需要。
②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的自我归类,为了满足自尊和归属的需要,人必然要采取一定的行为。 ③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内群体与相关外群体的有利比较。
④当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个体会采用各种策略来提高自尊。
⑤个体过分热衷于自己的群体,认为自己的群体比其他群体好,并在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自尊中体会团体间差异,就容易引起群体间偏见和群体间冲突。
(2)社会认同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中国社会“关系网”的形成,其理由如下:
社会认同理论的主要研究假设是,当个体以他们的社会组织成员确定他们自己的时候,这种由群体定位的自我知觉在社会行为中就会产生心理区辨效应。这一理论通过“归属”这一心理现象关注群体成员的社会心理属性。关系是一种静止的社会结构,也是一个历时性和共时性统一的过程。从社会认同的角度看,关系首先作为一种地位结构或者网络结构被认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作为社会认同结构的关系,其关系是不对称的。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与西方关系结构全然不同,如果说西方社会是个人对团体的关系,是立体的。中国社会关系则是“此一人与彼一人间的情谊关系”,整个中国社会即是由“此一人与彼一人”的相互联结而构成一张平面化的社会关系网。因此,社会认同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中国社会“关系网”的形成。
6. 简述对应推论理论。
【答案】对应推论理论是由琼斯和戴维斯在海德古典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关于寻找行为结果与其意图、人格特质之间对应关系的一种归因理论。该理论认为外显的行为总受特定的意图支配,即总存在与特定行为相对应的行为意图。该理论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两个先决条件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基础上的,这是由行为者后果推测行为者属性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首先,行为者本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后果有所预见。即行为者预先对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是有所知觉的,否则,不会采取某种行为为实现自己的意图服务。其次,观察者对于行为者的能力、经验是有所了解的,否则,就无法对其行为后果进行推论。
(2)对应推论和对应链条
所谓对应推论,就是寻找或推测对应于行为后果的某种意图。对于行为后果与其意图之间对应关系的建立,琼斯和戴维斯创造性地用对应链条来加以表示。所谓链条,是指特定的意图或人格特征与特定行为后果之间的关系,即“属性一行为后果”关系。在说明为何引起某种行为时,若发现在行为者属性与行为后果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那就是属性一行为后果链条,那么两者的对应程度就可以得到表示。对应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行为者对其属性价值的评价与一般人对此属性价值评价的距离。距离越大,对应程度就越高,推论就越可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