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聊城大学社会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团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答案】团体极化是指经过团体讨论使决策更趋极端的现象。即当团体成员最初的意见保守时,团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更加保守;当最初的意见倾向冒险时,讨论将导致结果更趋冒险。研究者对此现象的解释主要有两种:①社会比较促进极化,在团体中,成员为了表明自身的价值,每个人都会试图比团体平均水平高一些,当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时,就表示自己比其他成员高明一些。②争论与说服互动推动极化,在讨论过程中,当有人坚持不同意见时,团体中就会出现争论,说服也会随之而来。随着争论和说服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成员会支持大多数成员的意见,即加强了对原本还可能被怀疑意见的支持。最后,成员会认为只有坚持这个意见才是正确的,于是推动了团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二、简答题

2. 罪犯在审讯过程中有哪些心理活动,审讯者应该如何审讯?

【答案】(1)审讯情境下的受审者心理反应

在审讯环境下,受审讯者会出现与其他情境下不同的社会心理反应。

①处罚恐惧与心理盔甲

几乎所有犯罪者都担心受到处罚,这是他们在审讯情境中的注意中心。他们此时的行为都与避免处罚、消除恐惧有关。如果认为回答提问会露出破绽,就在心理中装上一具盔甲,对所有提问都一概阻拦和抵抗。

②防御计划

几乎每个受审者都制定掩盖犯罪行为的防御计划。比较简单而有效的防御计划是保持沉默。比较复杂的防御计划是编造情节。更为复杂的防御计划是几个案犯之间订立攻守同盟。防御计划的特征包括:一是一厢情愿,出于主观臆断和主观愿望,或过于保守,或过于乐观;二是编造的情节具有不和谐性。

③服从证据

绝大部分受审者在证据面前都会受到震慑,哑口无言,原来借以狡辩的理由和侥幸的幻想一概被打破,挖空心思制定的防御计划也会动摇,只好低头认罪。受审者也对与证据有关的事物和“准”证据敏感。犯罪者会因心虚而交代罪行。

④压力回避

犯罪者在受审过程中会感受到强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一是来自外部的审讯环境、事实证据;二是来自内部的谎言与事实不和谐、交代与抗拒的心理冲突。压力作为一种强烈的痛苦和折磨,会使压力耐受力较弱者为缓解眼前痛苦而放弃对长远后果的考虑,从而供认罪行。犯罪者的心理

防线往往因为内部压力而崩溃。

(2)如何审讯

①审讯方式方法灵活多变,尽量做到因人施审;

②允许被审者思考,不轻易打断其思路;

③注意缓和审讯时的紧张气氛,减轻被审者的心理压力;

④善于发现、指出被审者供述中的遗漏之处和识别与事实不对之处;

⑤提供线索,帮助被审者理清思路,启发回忆;

⑥提问时用词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⑦审讯前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

⑧态度和蔼,避免简单粗暴和刺激性语言;

⑨避免暗示性的提问方式,防止指供、诱供等。

此外,执法人员认为应该讲究审讯环境的布置和安排,服刑人员则把这些看得无关紧要。

3. 试对相应推断理论、三度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进行比较和评述。

【答案】(1)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the theory of correspondent inferences)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

①了解行动意图

一个人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果能够知道其行为的真正目的,那么对于其个性的推断就会更有把握。在评定行动者的企图时,需要充分利用有关行动者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只有与行动意图有关的行为后果,才能用来推断行动者的人格特质。

②推断个性本质

从行动者意图推断其个性本质的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

a. 社会赞许性(social desirability)。“社会赞许”是指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接受的。大多数人越喜欢的行为,其社会赞许性也越高。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特质;而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

b. 非共同性效应(noncommon effects)。非共同性(或称独特性)是推断个性本质的重要因素。行为中的非共同性因素越少,相应推断的可靠性越高。

c. 选择自由性(freedom of choice)。如果某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那么其行为与其态度就是很可能是一致的;否则就难于做出相应推断。

(2)凯利的三度理论

三度理论(the cube theory)是对海德归因理论的又一次扩充和发展。

①理论要点

a. 归因过程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存在)、行动者(人)以及所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称为三度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协变性原则。

b.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

第一,区别性,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第二,一贯性,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相同的反应。 第三,一致性,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

c. 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对人的行为做出相对正确的归因。如表所示:

表 三种行为信息的协变与归因

②评价

三度理论揭示了一个归因过程的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对人们的归因过程作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但是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性,而使之成为一个理想化的模式,脱离了普通人归因活动的实际。

(3)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①成功与失败归因的维度

a. 内在的(internal )因素还是外在的(external )因素;

b. 经常发生的(即稳定)还是偶然发生的(即不稳定);

c. 可控因素还是不可控因素。

②归因模式

稳定的内在因素:能力;稳定的外在因素:任务的难度:

不稳定的内在因素:努力:不稳定的外在因素:运气。

当成败与过去的成败不一致,且与别人的成败也有所不同时,易归因于努力;

当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相一致,且与别人的成败一样时,易归因于任务的难度;

当成败与自己过去的成败相类似,但与别人的成败不同时,易归因于能力。

(4)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凯利的三度理论和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①共同点:都是对海德归因理论的扩充和发展:以观察他人的外显行为为开端,以探求导致这一行为的原因为目的。

②不同点:相应推断理论主要探求行为者的内在个性是否与其行为相吻合,只针对在某一特定时间和场合里所发生的行为;而凯利和韦纳的归因理论强调对于不同时间和场合所发生的行为的比较,所以凯利和韦纳的归因理论所考虑的相关信息更为齐全。

4. 领导行为有哪些维度,不同类型的领导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群体心理效果?

【答案】(1)维度

①任何领导行为都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维度,5卩“关心人”和“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