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侵犯/攻击

【答案】攻击又称侵犯,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这种行为涉及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和危害。凡是侵犯行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二、简答题

2. 城市建筑与人的心理疾病和社会关系和谐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1)大城市和小城镇居民的差异:与小城镇居民相比,城市居民比较能够接受个别差异,欣赏特立独行的人。

(2)同类人群在某些居住区的相对集中以及与其他居住区之间的隔离,是阶级意识形成的客观条件,而阶级意识是社会冲突的影响因素之一。布局紧凑的工人社区在大多数国家都为工人阶级斗争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如此。

(3)在美国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城市马赛克”和“城市空心化”现象,成为社会不满的导因。

①“城市马赛克”是不同阶层、种族的人居住在不同的区域,形成各种小型区域。不同居住区的居民在空间上彼此隔离,穷人和少数族群的居住区各方面条件差,居民普遍感受到被歧视,以致某些偶发事件成为导火线,引发激烈的阶层冲突和种族冲突。

②“城市空心化”是中产阶级纷纷逃离“马赛克地区”,迁往郊区,城市中心地区大部分成为贫民窟,贫民既严重不满又十分绝望。然而,富人们也往往留在城市中心,与穷人区形成鲜明的对比。

(4)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出现“过度城市化”。移民往往先住在大城市周围临时的“非法占地居住点”,不仅居住条件差,而且严重拥挤,缺乏水电和废物处理等设施,与城市的原居民生活条件相差悬殊,导致严重的社会冲突,增加了犯罪行为。

(5)城市化也导致交往活动和人际关系的支离破碎。人们在不同的地方居住、工作、消费、休闲。每一种活动都牵扯到一组相互分离、互不相干的人群,社会认同和社会互助难以形成,社会的整合程度低,“熟人社会”的道德舆论导向被“生人社会”所代替。这种“匿名大众”成为社会不和谐的来源之一。

3. 什么是价值观、价值系统和价值取向?它们与亲社会行为有何关系?

【答案】(1)价值观(values )是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对个人或对社会的重要性与意义)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体现在人们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和对生活意义的评价及行为方式的选择

等方面,人生观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价值观依其存在的方式分为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个人或群体所持有的若干相关的价值观按照主次、轻重缓急有序排列所构成的思想体系就是价值系统(value system)。

(3)价值观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的价值观虽然是比较稳定的,但也是可以加以改变和培养的,改变个人的现有价值观可増进亲社会行为。

①价值澄清法(value clarification )。价值澄清法是培养价值观的方法之一。该方法认为:价值观是人固有的潜能,年轻人的许多问题行为多半是由于缺乏清晰的价值观造成的。要想使青少年获得清晰的价值观并使其发挥作用,应借助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启发,帮助他们对有关的事件展开理性思维与情绪体验,通过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辨认支配自己行为的价值观,通过交流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与他人价值观的关系,揭露与解决价值观的冲突等步骤,对自己的价值观逐步地进行澄清,然后依据自己选择的价值观行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按照某种价值观去行动。教师不提供唯一的正确答案。他通过提问或组织小组讨论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而不去评论学生的表露,一切抉择都由学生自己作出。

②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任何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价值观,都必须经过三大阶段七个步

;b. 赞赏(珍爱自己骤:a. 选择(自由选择;在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考虑各种后果之后才选择)

;c. 行动(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生活方式重复施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行)。

4. 社会知觉中的主要偏差有哪些?

【答案】由于知觉对象的复杂性、知觉者的主观性以及知觉者加工信息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人们会产生偏差。偏差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知觉偏差除了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信念固着偏见、负向效果、刻板印象之外,还有:

(1)晕轮效应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一定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消极品质的晕轮效应称为扫帚星效应(forked-tail effect)。

(2)积极性偏差

,也称“宽大效应”(leniency effect),是指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积极性偏差(positivity bias)

往更多地对他人做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

“波利阿纳原则”(pollyanna principle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在大多数时间里对大多数的生活事件做出“高于平均水平”的评价。

西尔斯提出对人的积极性偏见(person-positivity bias)概念:“宽大效应”只在对人的认知时发生,而对物的认知则不会发生。

(3)证实偏差(confirmatory bias)

①认知证实偏差(cognitive confirmatory bias)。人们往往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人们根据社会刻板印象去评价个体也是要证实个体与其头脑中既

存的图式是相吻合的。

证实偏差导致个体过分相信自己判断的准确性,评价一旦形成便不轻易改变。这种偏差在错觉相关效应(illusory correlation effect)中最明显,即如果两种因素相互联系,人们就会将两种因素之间联系知觉得比实际

上更强烈。

②行为证实偏差(behavioral confirmatory bias)。人们对某人的社会行为总有一定的图式,这种既有的图式会使该人交往时做出符合图式的行为,使得其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它实质上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4)后视偏差

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是指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它是一种真正的记忆歪曲,说明个人在社会知觉中不由自主地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5)虚假一致偏差

虚假一致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是指人们存在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普遍性的倾向。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当遇到彼此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

(6)自我中心偏差

自我中心偏差(egocentric bias)是指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有时人们通过言语或行为表达出这种偏差,而有时虽不公开表露,心里却认为自己在合作中的地位更重要。

(7)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是指人们常常有对自己的良好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开脱自己的不良行为的倾向。自我服务偏差包含自我中心偏差,是个体对自我知觉的一种偏差。

5. 分析群体中人际关系及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群体中人际关系及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感情投资

感情投资是对人倾注真挚、炽烈的感情,舍得在密切感情方面花本钱、下功夫,以争取人心,更好地发挥群体成员的积极性。对于群体中的领袖人物来说,运用感情投资法能密切干群关系.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心理吸引

心理吸引法是创设一种“心理磁力场”,设个吸引的中心,就能吸引群体成员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这种心理“磁力”,可以是众望所归的个人,可以是催人奋起的目标,也可以是良好的物质、精神生活环境。

(3)深层了解

人们的交往是由浅入深的。礼仪交往,互相关照;功利交往,促使事情办成;感情交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