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兰州大学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亲社会行为

【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它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原因,历来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①社会生物学观点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人的先天特性,来自人们的基因,可以遗传。②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③社会规范论认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交互性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持社会关系中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责任规范是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其影响因素包括:①文化因素;②情境因素;③家庭成员的行为;④学校、同伴与媒体的影响;⑤受助者特征;⑥助人者特征等。

二、简答题

2. 分析服从与依从的区别及心理机制的差异。

【答案】依从与服从有着根本的区别:服从的引发,具有某种强制的特征;面对请求者的请求,依从者必须有一定的认同,才会顺应其要求去行为。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存在着规定性的社会角色联系;请求者与依从者之间并没有规定性社会角色关系的束缚。服从的理由是外在的;依从的理由是内在的。

3. 简述决策的主要理论。

【答案】决策理论(decision theory)研究决策者在不同处境下该如何选择才最为理性,但理性的决策与结果的好坏并无必然联系。决策情境中存在“决策风险”,“最佳决策”的目标就是使预期的损失(expected loss)最少。

(1)概率理论

人们的决策通常是以概率为依据的,认为“小概率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做决策更多的时候依据的是主观概率,即人们对客观概率的主观判断。诺曼指出,导致主观概率的原则有:

①人们倾向于高估低概率事件的出现,低估高概率事件的出现;

②人们倾向于表现出赌徒的谬误,预测暂时未出现的事件很可能最近出现;

③人们倾向于高估有利事件的真实概率,低估不利事件的真实概率。

(2)预期损失理论

在决策过程中,人们往往以损失(或负收益)来描述各种决策结果,采取预期损失最小的行动。

(3)效用理论

决策效用是指对于决策后果的主观评价。在许多情况下,效用是比预期损失更适当的决策指标,决策应该建立在“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的基础上。

效用理论提出一条重要的决策规则或称EU 标准:在决策中使期望效用值(EU )最大。影响和决定效用高低的既有经济因素,也有各种非经济因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效用函数,因而会在相同的情境中做出不同的决策。

(4)对策理论

对策理论(game theory )是对不确定情境中一些“冲突”或“竞争”情境的决策分析,旨在寻求最好的对策策略。对策理论主要研究两类对策问题,严格规定的对策和混合策略的对策。

对策理论常用的方法是“两难对策法”;对策理论还运用概率决策规则,通过对主观概率的考察,把对策理论问题看作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问题。

其他决策理论还有合理行动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等。

4. 爱情的产生由一个重要的情绪理论来解释,这个理论的名称和内容是什么?

【答案】(1)理论名称:情绪二因素理论。个体爱上了特定异性,必定有个起源。情绪的二因素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爱情的产生。

(2)情绪二因素理论的内容:情绪二因素理论认为,作为特定情绪,它是生理唤起与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个体由于一些自身不明确的原因引起了生理唤起,而这时他正与一个异性在一起,就会把这种生理唤起归因为由对方引起。在合适的生理唤起与对异性的认知的综合作用下, 这种生理唤起就易被感受或命名为爱情。生理唤起是泛化的或者是未分化的,它几乎可以由任何一种刺激引起,比如运动、恐惧、愤怒、噪音、注射肾上腺素等。这些生理唤起只要与合适的认知线索结合,都可能被当作爱情。

5. 服从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服从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合法权力

合法权力指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按整体功能要求组织起来的结构化实体。这一结构中的不同位置,也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占据社会结构特定位置的人,通过规范化的社会角色联系,就获得了指挥、命令某一部分人的合法权力。不仅稳定的社会角色关系使一部分人获得指挥另一部分人的合法权力而被指挥者有服从的义务,如老板与雇员、军官与士兵、上级与下级等。更重要的是,临时性的社会角色关系也使在社会结构上处于有利位置的人获得指挥别人的权力,而被指挥者有义务服从指挥。但是临时性的合法权力,是同特定的情境或领地相联系的,一旦脱离该领域,角色关系无效。

(2)责任转移

相关的研究表明,服从权威和责任转移是人们非常稳固的心理机制。如果人们服从权威的结

果是伤害到别人,他仍然倾向于服从权威的命令,是因为被试在行为归因上,将行为的责任转移给了权威,认为自己仅仅是权威人士的代理人,不对行为后果负有责任。在这种心态下,人们关心的是如何更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关心行为的后果。实际上,这是一种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降低对自身行为控制的另一种自我意识水平下降的现象,与去个性化状态有共同的特点。在归因上,没有权威在场时人们更容易将行为责任归于本人,开始倾向于用独立的普遍道德原则评价自己,从而拒绝服从的人数显著增加。

6. 社会认同理论对我们观察和理解社会行为有哪些启发?它是否适合用来解释中国社会“关系网”的形成?

【答案】社会认同,也被称为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意识到了自己是某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属中的一员。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

(1)社会认同理论对人们观察和理解社会行为的启发如下:

①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的自尊假设,作为个体的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总是有着一种满足积极自尊的需要。

②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的自我归类,为了满足自尊和归属的需要,人必然要采取一定的行为。 ③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内群体与相关外群体的有利比较。

④当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个体会采用各种策略来提高自尊。

⑤个体过分热衷于自己的群体,认为自己的群体比其他群体好,并在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自尊中体会团体间差异,就容易引起群体间偏见和群体间冲突。

(2)社会认同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中国社会“关系网”的形成,其理由如下:

社会认同理论的主要研究假设是,当个体以他们的社会组织成员确定他们自己的时候,这种由群体定位的自我知觉在社会行为中就会产生心理区辨效应。这一理论通过“归属”这一心理现象关注群体成员的社会心理属性。关系是一种静止的社会结构,也是一个历时性和共时性统一的过程。从社会认同的角度看,关系首先作为一种地位结构或者网络结构被认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作为社会认同结构的关系,其关系是不对称的。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与西方关系结构全然不同,如果说西方社会是个人对团体的关系,是立体的。中国社会关系则是“此一人与彼一人间的情谊关系”,整个中国社会即是由“此一人与彼一人”的相互联结而构成一张平面化的社会关系网。因此,社会认同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中国社会“关系网”的形成。

7. 简述社会交换理论。

【答案】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等。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他们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