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623比较文学原理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化对话的基本过程及意义。

【答案】(1)文化对话的基本过程

①文化接触

文化接触即是两种或几种文化的碰撞及相遇。文化的相遇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通过战争、宗教活动、商业活动以及今天的正式的文化交往等。

②文化模仿不同文化相遇所产生的结果会有多种可能性,比较文学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当两种文化相遇后产生的相互模仿的情况。文化的模仿首先表明的是对价值的认同,并通过一种异质文化来确证自身。

③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表明的是一种文化依据自身的价值标准对另一种文化进行的选择性解释。文化过滤除受自身文化价值标准的影响外,还受到当下时间性因素的影响。

④文化阐释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阐释并不是对原著的对应复述,也不是照阐释者的观点对原著进行随心所欲的论述,而是既有致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阐释的结果是一个既不同于原著又不同于阐释者的观点的新的作品。

⑤新文化样式的创造。

(2)文化对话的意义

①文化对话是整个世界必须进行的对话的一部分

人们可以在对话中,从别人的文化中直接或间接获得自己所需要东西,也可以在与别种文化的对比中,进一步发现自身文学的丰富性,在相互阐发中,人们还可以暂时改变自己的文化角色,更加真切地体会异域文学的真谛。

②对话这个逻辑基点,不但使比较文学研究的既有特色得以彰显,使得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进一步凸现,而且在面对当代语境中的现实问题时,对话也为比较文学自身提供新的生长点,为跨文化交流的未来提供新的可能性。

2. 简述何谓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 ),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为何?

【答案】(1)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含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推崇的话语分析方法,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探讨语言、权利、意识形态的关系。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影响社会过程。

(2)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

要了解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必须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三个发展阶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为何。

①第一阶段,从20世纪的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批评关注的主题是在传统文学中女性形象如何被歪曲,批判传统文学批评中的父权意识。这一阶段影响较大的论著是凯特一米利特的《性政治》,米利特大胆地向名作家的权威性挑战,揭露出文学名作中的性歧视现象,并揭示出连文学大师们本人都未必意识到的性政治因素,发出了反抗父权制意识形态、必须重新审视文学史的呐喊。米利特注重从研究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剖析文学传统中的性别形象差异,开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新风气,并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奠定了基础。

②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中、后期

这一阶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己把主要研究兴趣从男性创作的文本转移到由女性创作的文本上面,也就是探讨女人写的女人有什么特别之处。批评家们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女性经典作家的作品,对其中的女性形象的意义提出新的阐释,同时也注意发掘被传统的文学史所忽略或被埋没了的女作家和作品,并且提出了建构女性文学传统、重写文学史的口号。

③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入第三阶段,其发展趋向是对构建理论感兴趣,开始酝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突破。

综上所述,从以上的一阶段发展中可以看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从反抗传统文学史中的女性受压制被歪曲和被忽略开始,逐步发展到批判父权中心主义文化,探索女性的存在方式和社会价值。女性主义批评话语分析的重点是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来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及历史传统。在整个批评话语分析中,女性的“性别”色彩得到强化,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3. 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旺盛之势主要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案】从总体上看,中国比较文学在经历了一段曲折之后口趋兴盛,成果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深远。此种兴盛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2)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

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编》,可以视为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自8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的专著与论文集何以如此层出不穷,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前所有阶段的总和。所有这些论著与论文,或作影响研究,或作平行研究,或作阐发研究,或作跨学科研究,每一方面都有杰出的成果,而且数量都不少。

(3)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

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日趋强烈。这一时期对比较文学的研究,充分讨论建立比较文学的意义,介绍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并因此出版了许多著作、论文集与教材。更为主要的内容是探讨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并进而讨论是否应该建立以及如何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问题。

总之,当代的中国比较文学已是越来越兴盛,而且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4. 从比较文学接受的视角讨论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其他文学思潮的接受及过滤。

【答案】(1)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存在差别

从总体上看,山于受到独特的传统文化、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并没有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那样形成系统的理论或者严格意义上的流派,也没有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那样取代过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地位而以主流形态占据文坛盟主的位置,并掀起一个具有连续性的波澜壮阔的运动。

(2)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和过滤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在经历了30多年的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影响历程之后,中国现代文学不仅实现丁在文学观念与文学母题等方面由传统向现代的革命和转型,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现代化的文学思潮成功地进行了汇合;

(3)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进行了改造,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性的内涵和外延,开启了一条开放性与内生性相融合的、无限敞开的现代性意义生长之路。从比较视域对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之比较研究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二、论述题

5.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答案】(1)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形成

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美学体系中,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最为巨大,正是这三者的不断冲撞和融会,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2)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构成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由“道”、“气”、“心”、“舞”、“悟“和”构成,具体体现为:

①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道”体现了天与人的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并不像西方那样把物质和精神截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