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610比较文学方法与文学经典解读之比较文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从比较文学的视角简述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一种整合与重构。
【答案】(1)比较文学下两种文学化文化的整合与重构
比较文学下两种文学化文化的整合与重构是比较文学要求的把东西方文化及文学汇通后,在整合的重构中产生出一种崭新的观念、崭新的意义、崭新的风格、崭新的书写,它既不是对西方欧美原创后现代主义的全盘接受,也不是对东方中国当代文学本土传统的全盘承继,而是立足于双方汇通基础上的重新站立。
(2)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一种整合与重构
①创作主题方面,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形式与中国当代精神的整合
以先锋小说为例,先锋小说的叙述话语主要模仿西方后现代主义,先锋小说家同时又注重文学的内容和对中国当代的时代精神有所把握,从而把影响其创作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拿来后,破碎在他们的创作中进行再度整合重构了。
②创作理论方面,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了对西方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模仿阶段后,己进入了与西方后现代文学写作同步的层面,并以第三世界写作实践和话语特色与西方进行对话,进而对产生于西方语境下的后现代理论进行重构。
2. 考察文学文本的跨国旅行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考察文学文本的跨国旅行应注意如下问题:
(1)作者将自己的文化经验寄寓于作品,在旅途中,这个文本世界会与接受者所建构的文本世界迥然不同。旅行文本内蕴的世界浪迹天涯,已与母语文化家园疏离,而包括译者在内的接受者却要还原这一切,试图在文本旅行的过程中,完成意义的创造性循环。
(2)旅行中的文学文本是一种流动的存在,流动中不仅会产出无数的文本阐释,也会产出新的意义网络。其阐释原则是“诗无达话”,即文本的内涵不可穷尽,意义的阐释没有终结,永远处于再生及再造的过程。借助十译介交往与对话活动,凭借异质民族之间的话语转述,文学文本始终在旅行,它超越自身的局限,不断向外扩展,所到之处必然会和彼时彼地的接受土壤和环境相作用并产生新的意义。
(3)译本读者建构反应,而译本则会改变并影响接受者、译入语文化及接受效果。接受者和文本在某种持续不断、不可分割的交往过程中创造意义。这是一个双向作用的反馈圈,圈内的任何成分都不可能脱离其它成分而存在。
3. 怎样认识理解接受中的误读现象,试以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说明之。
【答案】(1)接受中的误读现象
接受中的误读现象与不同民族、文化及时代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山于时代局限及接受者发展自身民族文化文学的需要,误读不止有无意的误读也存在有意的误读。
(2)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
①普希金在中国被接受的第一次误读是小说家的误读
这是当时中国文学翻译界根据中国文学状况及现实思想需要,对普希金作品选择性译介造成的无意的误读结果。
②中国接受者对普希金第二重误读是革命诗人的误读
评论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问里把普希金着重掐述为革命诗人,这是中国读者在有革命倾向性评论的误导下的误读。这是一次有意的误读。
4. 论述建构对话诗学的具体内涵。
【答案】建构对话诗学即建立一种“问与答的诊释学”,其方法沦的基本性质就是对话。
(1)在诠释学中不存在主客对峙的关系,诊释者与文本之间是互为主体的存在论关系,问答双方均为生命整体,故不可以分析、切割的方式去“认识”对方,而是要以同情的态度去体认,这是一种生存的经验,而不是把对方仅仅视为对象的“认知”活动。
(2)诠释学具有谈话的性质,这是一种“我”(诠释者)“你”(文本)关系,谈话的双力一或多方持有平等发言权,其结构形式即“问与答”。
(3)问题本身具有某种意义,而意义是有方向性的,所以,提问本身规定了回答的内容一一规定了意义的生长方向,偏离了此方向就是答非所问。
(4)问题具有开放性,其前提则在于“回答”的非确定性,问与答之间构成开放性的循环。
(5)问题的开放性并非没有边际,它受制于问题视域的局限性。
(6)诠释者与文本双方的问题均有约束性,故有的问题是该问的,而另一些问题是不该问的,诠释学意识的真正力量是我们看出何者该问的能力,提问比回答更难,也更重要。
(7)问与答总是在语言之中展开,这同时即一种意义交往,它往往表现为:问与答、予与取、相互争论、达成一致等。
(8)通过问与答踏上正确的意义生成之路。
5.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1)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如“近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等
(2)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三层含义
①它是异国的形象;
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
③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其中第二点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重点,即注重研究创造出了形象的文化。
(3)比较文学形象学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只局限在作家作品,而必须伸展到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它不仅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也是跨学科的。形象学研究的日的不仅在于揭示一个作家、更在于揭示一种文化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则和惯例。
6. 20世纪90年代的译介学从哪些学科吸取了理论营养?
【答案】(1)译介学从“分层系统理论”、“目的论”、“后结构主义”、“女性批评”等吸收营养,丰富了自身理论内涵。
(2)从语言学分支学科,如语用学、批评语篇分析及计算机语料库等,引入语言学思想和分析工具。
(3)文学理论及文化研究借助后殖民理论及全球化概念,进一步拓宽了译介学的研究视野和范围。
7. 中国古典诗歌在哪些方面对美国新诗运动产生了影响?
【答案】(1)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起到决定性作用
中国诗的异质因素使美国现代诗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现代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症候,从而构建出了一种既反浪漫主义又反象征主义的现代诗学,促进了美国诗歌的现代化。
(2)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具体体现在诗歌形式和诗学思想两方面
①在诗歌形式方面
新诗运动为美国现代诗歌全面确立了自由诗的地位并引发了以意象并置为特色的句法结构革命。新诗运动普遍采用非格律形式来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使得自由诗这种诗歌体裁开始被美国现代诗人们广泛认可,从而使自由诗成为美国现代诗歌形式的一大特征。
②在诗学思想方面
a. 产生了反象征主义的现代美国诗学。美国学者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与西方象征主义的象征完全不同。象征主义的象征仍然是一种符号,它将思想概念化、条块化、模式化,斩断了人、语言、事物、意义之间活泼的交融关系;
b.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却是最高意义的还原和敞亮,是意义与物象自然涌动、圆融和谐的一种高的审美境界。相较之下,西方象征文学存在很大弊端。因此,美国学者主张通过中国诗学思想来“返回事物”本身,并借鉴中国古典美学建构反象征主义的现代美国诗学。
8. “语言工具观”和“语言阐释观”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答案】就译介学的理论出发点而言,其早期的关注重点主要在语言的各种用法之上,可大体归入“语言工具观”和“语言阐释观”这两个范畴,二者间的基本区别主要有:
(1)语言工具观将语言看作交际工具,可表达思想和意义; 语言阐释观将语言看作阐释工具,可以建构思想和意义。
(2)语言工具观所表达的思想来自语言本身; 语言阐释观则以意义建构现实,并且根据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