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F020广播电视实务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党性原则
【答案】党性原则是指共产党员在党的实际活动中坚持党性必须坚持的原则,在新闻中具体表现为:站在本阶级的立场上,宣传本阶级的立场观点,遵循本阶级的路线、方针和新闻政策去报道新闻,引导舆论,形成对本阶级有利的舆论环境。这一党性原则也顺理成章地对新闻采访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
2. 电视时政会议新闻
【答案】电视时政会议新闻是指电视媒体对各种会议(会见)动态及相关内容所进行的反映报道。会议新闻涉及的报道面很宽,从党政部门的政治性会议,到各社会团体、学科门类的专业会议,以及庆祝会、追悼会等,都属它的报道范围。电视时政会议新闻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电视,在其新闻节目里进行会议报道,是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的重要渠道,是造成舆论、指导下作的必要手段。它是我国各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功的会议报道的实践表明,它是“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从而使这些问题引起公众重视”的最直接的传播形式。电视时政会议新闻的传播技巧包括:①立足新闻、寻找角度,发掘观众需要的信息; ②协调关系、沟通认识,创造良好的摄制前提; 积累素材,精心编辑,创造个性。
3. 空白
【答案】空白,是一切平面造型作品中的特殊因素,‘自是指画面中处于背景位置、实体对象之间的单一色调的空隙。在电视新闻画面中,落在清晰范围之外,失去了原有实体形态的天空、大地、水面及一切景物,由于其色调的单一,都可视之为“空白”。空白是一条无形的纽带,使画面内各个实体因素之间沟通联系,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空白在画面中的运用,可以突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人物思想动态和意境的描绘,给物体带来动向、动势,使画面充满可感的情绪。
4. 突发新闻
:突发新闻,是指新闻在发生之前无预示迹象,临时突然发生,时间极为紧迫或稍纵即逝的新闻,诸如各种天灾人祸都属此列。有的文论将突发新闻称为动态新闻。国外的电视新闻界对于动态新闻最为不遗余力地进行报道,认为这类新闻是最能发挥记者智慧、展示电视传播实力、扩大影响的新闻。
【答案】
5. 图像新闻
【答案】图像新闻是指用新闻画面(活动图像或系列新闻照片)与新闻语言播音相组合的新闻报道。这类新闻的画面运用有三大忌讳:①改变新闻事件过程、地点的摆拍; ②重复使用同一段画面来拼凑播音稿所需要的时间长度; ③使用所谓的资料画面,根据播音稿涉及内容贴相关的画面。
二、简答题
6. 为什么说新闻采访离不开观察?
【答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记者在采访过程当中,不仅需要用嘴来问、用耳来听,还需要用自己的眼睛看—观察,这样“眼、耳、嘴、鼻”并用,才能获得最全面生动的新闻素材。记者忽略自己观察到的信息,只是一味地注重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事实证明这是远远不够的。
(1)传播学把符号分为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人类传播的非语言符号显然先于语言符号,而反过来,又强化语言符号。这一过程告诉我们:视觉感应是获取信息的第一环节。
(2)大多数传播学者认为,正式的面对面的相互交往中,信息的社会内容只有大约35%是由语言来传达的,其余65%通过非语言行为来传达,这些非语言行为包括服饰、仪表、目光的流动、面部表情、体语等等。
(3)新闻采访活动就需要记者有一双“慧眼”,对现场环境,对采访对象进行仔细地观察,尽力捕捉一切非语言信息。不经意问流露的一切恰恰是最自然、最真实,也是最动人的,往往也蕴涵着丰富的潜在信息。
(4)采访中,采访对象皱皱眉头、握握拳头、摇摇脑袋、身体姿势的变化以及采访对象的服饰、周围环境的布置等等,常常包含着一种“语言”,传达着某种“信息”。能不能观察到并且理解它们,不仅关系着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交流、沟通,而且关系到记者能不能全面地把握新闻事实,因为这些细节也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若能通过自己的“慧眼”抓住这一忽闪的眼神、一掠而过的喜怒哀乐以及常人不易察觉的细节,便能体现出采访对象言传不到的精神风貌,写出更有意义并富有立体感的新闻来。
综上所述,离开观察的采访将是不全面的,没有观察细节的作品将是不完美的。因此,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处处留心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捕捉新闻,练就一双“慧眼”。
7. 资料积累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答案】资料积累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资料积累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判断新闻价值、深化新闻主题的重要依据。
新闻采访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工作,记者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胜任这一工作的。在众多的信息来源面前,需要记者去发现和判断什么东西是最有价值的,哪种角度的报道是最有新意的,这都需要记者有高度的新闻敏感的培养。而新闻敏感则来源于记者素质、眼光和知识的日积月累。
要提高记者的水平,积累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有了平时丰富的资料积累,遇到重大问题时,敏感的记者才会从珠丝马迹中嗅出新闻价值的味道。资料帮助记者发现事实的新闻价值,资料的积累对深化报道的主题也极其重要。通过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记者才能在某一事件面前从容不迫,才能知道这种题材过去是怎样报道的? 现在又该如何报道才能更加全面和深入。带着这些问题去采访获得的背景有助于记者从新的角度去报道新闻,同时也有助于深化报道的主题。
(2)资料积累是记者顺利开展采访,提高新闻写作质量,取得良好报道效果的有效方法。 记者要成功地进行采访,写出高质量的报道,采访前的资料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有人说:“采访前准备充分,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记者的接触面非常广,遇到的采访对象和话题都是形形色色的。记者不是全知全能,必然会有不知道或不了解的事情。因此,必须在采访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了解采访对象的情况、背景、喜好、性格以及新闻发生的环境、意义等,做到采访时心中有数。只有对所谈的事,谈话的对象有所了解,采访时跟不同的人谈话才谈得拢。否则记者提的问题不能一针见血,尽是不着边际的乱谈,采访对象就会渐渐失去谈话的兴趣,甚至对记者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影响采访的效果。因此,平时坚持不懈地资料积累能让记者丰富知识、拓宽视野,使记者在采访时游刃有余。
(3)资料积累是记者克服职业弱点,增长知识,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是提高业务水平的有益手段。
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可能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这些事是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如何对这些记者本人不熟悉的事物,进行真实深刻的报道,是每一位记者面临的难题。记者不可能是“万事通”,世界上的绝大多数领域仍是我们不熟悉甚至是一无所知的。但特殊的工作性质又要求每一位记者能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因此,要克服记者自身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弱点,就必须随时注意资料的积累。资料的积累包括看得见的资料和看不见的资料。而看不见的资料积累则是知识的积累,是记者本身素质修养的提高。这种看不见的资料积累和看得见的资料积累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4)资料积累能帮助记者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写出创新性的新闻作品,增强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新闻记者的采访深度与报道深度,都与记者的思维相联系。如果一个记者总能用独到的眼光去看问题,那他必然能写出高质量的好文章。然而对于自己一无所知或闻所未闻的事,记者是很难进行创新性思维的。
一般而言,知识愈丰富,思路愈开阔,愈能睁大眼睛看清世界。反之,缺乏各种社会知识的积累,在采写的时候思维方式很容易单一、僵化,缺乏沉甸甸的资料积累,即使记者有再多的灵感也得不到发挥和充实。通常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名记者都是既有广泛阅历又有创新思维的人。要作一名能够纵观全局又独具慧眼的优秀记者,必须善于学习和积累各种各样的资料,尤其是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和科学发展状况的知识。只有在这一基础牢固的前提下,新闻记者才谈得上进行逆向、发散、统摄等抽象思维。而如果将两方面工作都做好了,记者必定能另辟一境,笔下生花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