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电视时政会议新闻
【答案】电视时政会议新闻是指电视媒体对各种会议(会见)动态及相关内容所进行的反映报道。会议新闻涉及的报道面很宽,从党政部门的政治性会议,到各社会团体、学科门类的专业会议,以及庆祝会、追悼会等,都属它的报道范围。电视时政会议新闻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电视,在其新闻节目里进行会议报道,是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的重要渠道,是造成舆论、指导下作的必要手段。它是我国各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功的会议报道的实践表明,它是“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从而使这些问题引起公众重视”的最直接的传播形式。电视时政会议新闻的传播技巧包括:①立足新闻、寻找角度,发掘观众需要的信息; ②协调关系、沟通认识,创造良好的摄制前提; 积累素材,精心编辑,创造个性。
2. “反打,,
【答案】“反打”即反拍角度,是指一种处于前一个镜头拍摄方向的反面或反侧面的影视摄影角度。反侧面拍摄人物的角度常常产生奇妙的感觉,有利于全面介绍现场场景,同时还有助于表现主体对象的多方面和立体形态。
3. 突发新闻
:突发新闻,是指新闻在发生之前无预示迹象,临时突然发生,时间极为紧迫或稍纵即逝的新闻,诸如各种天灾人祸都属此列。有的文论将突发新闻称为动态新闻。国外的电视新闻界对于动态新闻最为不遗余力地进行报道,认为这类新闻是最能发挥记者智慧、展示电视传播实力、扩大影响的新闻。
【答案】
4. 同期声
【答案】同期声是指记者随同画面一起在现场摄录下的声音,它包括现场的采访声和背景环境里的各种声音。运用同期声,已经是电视新闻界一个不可缺少的共用操作手段。特别是在“纪实性手法”流行之后,大量地运用现场纪实的手法,获得现场真实的、未经剪辑的画面和未经处理的同期声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5. 特写
【答案】特写是指拍摄距离变化会形成各类“景别”的具体内容,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也包括一部分近景。特写的功能是选择与放大。特写有多种,其作用都是通过细节去揭示事物的面貌,去发掘事物的
本质。特写还可以弥补新闻消息一般不太涉及的“心理情绪”这一内容的传播,使人们在接受基本信息的同时,感受特写细节所传递的无言的感情信息。特写画面内容单一、易懂,画面的时间长度有2秒钟即可。
二、简答题
6. 简述音乐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
【答案】音乐和其他音响一样,在电视新闻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电视新闻片中的音乐又称有声源音乐,是指从电视画面上可以感知到声音来源的音乐。其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我们视觉中的画面,音乐的音质和声源相对应,这种音乐连同产生音乐的人或物一起使电视新闻充满了真实感,这是音乐作为现场音响的功能。
(2)音乐除了具备现场音响的功能外还对画面和抽象语言起到特别的作用。①它对画面的含义起到更为确切的解释作用,对U 面的情感起到史为强烈的衬托作用; ②它对抽象语言揭示出的理念起到更为强烈的引导作用。画面在视觉内呈现的是客观世界的表象,音乐在听觉里形成的是对心灵的直接撞击。音乐的魅力正是在于可以通过声响将画面的形象紧紧地敲击在观众的心上,直接唤起观众在思想、感情、心理、情绪上的反应和共鸣。因此,电视新闻背景音乐的选择对画面的情绪收放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7. 电视新闻画面的编辑有哪些要求?
【答案】电视新闻画面的编辑的具体要求包括:
(1)镜头的选择要利于完整、准确地交代节目内容和表现新闻的主题
电视画面编辑可以理解成一个镜头的选择与排列(组接)的过程,也就是选择最好的镜头的最好部分,按照最有利于叙事、表达思想的顺序组接成一个完整的电视节目。
①应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和思维规律。电视镜头就是观众的眼睛,要想让观众看清楚、看明白镜头展示的内容,就不能不考虑人们的视觉习惯和思维规律因素。
②应有利于完整、准确地交代节目内容和表现新闻的主题。
(2)镜头的组接要符合观众思维逻辑和视觉原理
对电视新闻编辑来说,镜头组接的操作本身并不困难,只需将选择好的镜头用“快切”方式连接起来就行了。稍长的新闻专题则要考虑连贯流畅、条理清晰,让观众看得清楚明白,这就必须遵循下述规律、原则:
①人类的思维逻辑和视觉原理
镜头组接首先应该遵循人的思维逻辑和视觉原理。具体包括:
a. 人们具有将两相邻事物联系起来考虑的倾向。客观事物之间本来就存在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包括了外部特征上的明显相关,也包括了内部逻辑上的相互贯通。这些逻辑关系是:因果关系、并列关系、对应关系。
b. 人们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具有忽略次要情节的倾向。电视画面编辑所做的正是选取那些最能引起观众注意的,对叙事表意最具重要作用的镜头,将它们组接在一起; 舍弃那些次要的,包括观
众不看就能知道的、带有必然性的情节,不影响叙事表意的无关紧要的情节,以免造成观众注意力分散,或引发厌烦情绪。
c.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渐进式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观察是连贯的,或由粗到细、由远及近,或由近推及整体形象。这种视觉规律和思维方式体现为镜头组接的前进式、后退式、循环式句子。这三种句子对观众所造成的影响既有视觉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它们的一个共同要求是,景别的变化要循序渐进。电视新闻由于时间有限,常采用景别相差较大的镜头组接,借助文字稿播音,这种组接一般并不影响观众对新闻的理解。
d. 在一定的时间内,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具有一致性。由于电视通常是分镜头拍摄的,不同的镜头在拍摄时间、地点上往往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更要求我们在组接镜头时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保持前后镜头的连贯、一致。
②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审美需求
对电视新闻而言,画面主要起一个证实作用。因此在编辑时,应采用较平稳的镜头组接方式,即应以清晰展示画面内容,确保画面内容的真实、客观感为目的,而避免过多的人为效果,如特技切换、刻意制造紧张情绪等。
8. 新闻采访中观察有哪些基本形式与种类?
【答案】(1)运用观察技巧的基本形式。
①先提问,再观察。
在谈话采访中获悉到一些新闻事实材料后,如果有可能,都应当尽量争取到发生这些事实的现场上去亲自看一看,通过观察采访加深印象、核对事实,并感受实际情景。
②先观察,再提问。
记者在采访中观察到一些实际情况,但还觉得有些情况没有弄清楚,还没有掌握到表面现象后面所隐藏着的许多情况,因而需要再进行谈话采访,以弥补观察采访之不足。
③边观察,边提问。
一边交谈,一边观察,二者溶合在一起,交叉运用。这是最佳的采访方法,集中两种采访方式的优点,弥补各自的不足,使记者能在采访中掌握到更丰富、全面、生动的材料。
④纯粹的观察。
由于采访中的某些特殊情况,不可能或不允许谈话采访,这时就必须单纯进行观察采访,完全依靠记者的眼睛来获取新闻素材。
(2)运用观察技巧的种类。
①进入式观察
记者不明确表露自己身份,而是成为被采访的一群人或一个场景中的一员,使被采访者的活动不受影响。这种采访,由于采访对象并没有明确意识到有记者在眼前,往往毫无掩饰,能把一切袒露在记者视野里,因而使报道更富有真实性。对于本身就生活在基层的广大新闻干事、通讯员,这种观察采访更可以说是经常进行着。他自己就是这一群人和这一场景中的一员,只要他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就可以运用这种方式把许多动人的事实报道出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