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答案】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是指电视记者直接进入画面(即新闻现场),对发展中的新闻事件作直接描述、评论,或对有关新闻人物进行访问的报道形式。现场报道的最大特色是从采访开始到结束,采访者(记者)和被采访者的一切活动均在新闻现场,具有无可比拟的感染力。

2. 电视新闻系列报道

【答案】电视新闻的系列报道,是指对某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所进行的多次性报道。系列报道由多个独立的报道单元组成,单元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各自是一条完整、独立的新闻(单一的或综合的),集合在一个大主题下,使观众通过多个独立报道的内容,对一个时期的某一问题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3. 新闻采访

【答案】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报道新闻而进行的各种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的活动的总称。它是全部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新闻采访的采访对象是新闻事实,探访、采集新闻事实素材构成新闻采访。新闻采访以调查研究为其基本工作手段。

4. 电视时政会议新闻

【答案】电视时政会议新闻是指电视媒体对各种会议(会见)动态及相关内容所进行的反映报道。会议新闻涉及的报道面很宽,从党政部门的政治性会议,到各社会团体、学科门类的专业会议,以及庆祝会、追悼会等,都属它的报道范围。电视时政会议新闻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电视,在其新闻节目里进行会议报道,是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的重要渠道,是造成舆论、指导下作的必要手段。它是我国各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功的会议报道的实践表明,它是“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从而使这些问题引起公众重视”的最直接的传播形式。电视时政会议新闻的传播技巧包括:①立足新闻、寻找角度,发掘观众需要的信息; ②协调关系、沟通认识,创造良好的摄制前提; 积累素材,精心编辑,创造个性。

5. 电视新闻言论

【答案】在我国,人们是这样认识电视新闻言论的:“电视新闻言论,是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虽然,人们对电视新闻言论的定义不统一,但是这些定义有两个共识:①电视台在报道新闻的同时,应该有适量的言论,对事件进行分析,说明其社会意义和影响、个人或机构对这一事件的看法等,目的是帮助观

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所传播信息的深层含义; ②“新闻意义”的发掘与传播。电视新闻言论的外延包括评论、述评、编前语、编后语等编播形式。

二、简答题

6. 新闻采访中的资料积累工作,应当从哪些渠道去获得资料来源?

【答案】新闻采访中的资料累积工作应该从下面的渠道获得资料来源:

(1)从领导机关和有关主管部门收集资料。

采访新闻,必须对政策熟练掌握、对形势准确判断。记者应该经常从各级领导机关和所报道事件的主管单位,收集有关政策法规及基本状况的信息材料和具有权威性的官方统计数据,并进行仔细分析和认真研究。这有助于记者从宏观角度总揽全局,提高记者的认识层次和分析判断能力,并使记者真正对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如果不重视领导机关的意图和精神,在采访报道时往往会抓不住重心; 不清楚政策,采访往往不知从何去看、从何去问。尤其是一些有关政策性的报道中,记者只有从领导机构了解了政策后,才能避免出政策性、方向性的错误。

(2)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传媒中收集资料。

新闻传媒是记者资料积累的又一重要来源。熟悉传媒所报道的信息,不仅是发现新闻线索、丰富知识、成功进行采访的重要保证,而且是记者报道时进行对比或引证的重要依据。过去,许多记者都很注重剪报工作,他们将报刊上有价值的资料留存下来,经过整理后保存备用。

(3)从历史档案和各种书籍中收集资料。

读史可以知今,熟悉历史,有助于记者发现新闻线索,提高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水平。历史档案可以帮助记者用历史的、纵深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从而使采访和报道更加准确和生动。记者在读书时应该随时准备一个小本子,适当地作一些读书笔记,这样摘记获得的资料通常会给记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4)从采访现场收集资料。

记者本人从各种采访现场收集资料,是第一手材料,最生动、新鲜、活泼。任何一次交谈,任何一个见闻,都是从现场收集资料的机会,记者要随时随地做有心人。有时候,采访虽然很成功,但由于时机不适宜,消息暂时不能发表出来,这时就应把采访内容作为资料好好保存下来,等到合适的时候再发或是以后用到其他报道中去。每个记者都应该有自己的资料库。只要平时一有所得,就赶紧将它记录下来,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会使文章和报道增色不少。

(5)从被采访者提供的有关书面材料中获得资料。

记者在采访时通常会获得一些采访对象主动提供的有关书面材料,比如参加会议采访,会获得一份有关文件、简报等。很多记者由于采访任务繁多,每天得到的各种材料堆积如山,这样的材料整理起来相当麻烦。有的记者干脆一丢了之。其实,这样做十分可惜。每次采访完毕后,记者都应该有针对、有目的地从采访对象提供的有关书面材料中提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整理并保存下来。因为每次采访,对记者来说无疑都是上了一堂课。采访对象是记者的老师,资料就是记者自编自学的教科书。每次从采访对象所提供的书面材料中选取积累的资料,日后定会在记

者的采访工作中发挥作用。

(6)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

资料的来源其实是多渠道的,记者采访中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类工具书。比如有关语言资料,经常性地积累这方面的资料,不但有助于记者在写作的时候为文章增色,还能帮助记者提高文学素养甚至了解民众语言,为记者在采访不同层次的人物对象时灵活运用语言奠定基础。一些有关行业知识的工具书也是记者充分利用:收集材料的对象。记者在采访报道中会遇到各行各业的人或事,会有各行各业方面的知识与问题,这时查阅一下有关专业的工具书,就大有好处了。

7. 为什么说新闻采访离不开观察?

【答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记者在采访过程当中,不仅需要用嘴来问、用耳来听,还需要用自己的眼睛看—观察,这样“眼、耳、嘴、鼻”并用,才能获得最全面生动的新闻素材。记者忽略自己观察到的信息,只是一味地注重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事实证明这是远远不够的。

(1)传播学把符号分为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人类传播的非语言符号显然先于语言符号,而反过来,又强化语言符号。这一过程告诉我们:视觉感应是获取信息的第一环节。

(2)大多数传播学者认为,正式的面对面的相互交往中,信息的社会内容只有大约35%是由语言来传达的,其余65%通过非语言行为来传达,这些非语言行为包括服饰、仪表、目光的流动、面部表情、体语等等。

(3)新闻采访活动就需要记者有一双“慧眼”,对现场环境,对采访对象进行仔细地观察,尽力捕捉一切非语言信息。不经意问流露的一切恰恰是最自然、最真实,也是最动人的,往往也蕴涵着丰富的潜在信息。

(4)采访中,采访对象皱皱眉头、握握拳头、摇摇脑袋、身体姿势的变化以及采访对象的服饰、周围环境的布置等等,常常包含着一种“语言”,传达着某种“信息”。能不能观察到并且理解它们,不仅关系着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交流、沟通,而且关系到记者能不能全面地把握新闻事实,因为这些细节也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若能通过自己的“慧眼”抓住这一忽闪的眼神、一掠而过的喜怒哀乐以及常人不易察觉的细节,便能体现出采访对象言传不到的精神风貌,写出更有意义并富有立体感的新闻来。

综上所述,离开观察的采访将是不全面的,没有观察细节的作品将是不完美的。因此,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处处留心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捕捉新闻,练就一双“慧眼”。

8. 新世纪的新闻记者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修养?

【答案】21世纪的新闻人才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更高的全面素质的人才。具体地讲,在政治上,他们应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忠于党的新闻事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全面的素质修养。在业务上,他们应当知识面广泛,既懂新闻学专业,又比较熟悉文、史、哲、经、法乃至自然科学知识,有现代新闻意识和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包括社会活动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调查研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