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白平衡

【答案】白平衡是描述显示器中红、绿、蓝三基色棍合生成后白色精确度的一项指标,即不管在任何光源下,都能将白色物体还原为白色。白平衡是随着电子影像再现色彩真实而产生的,在专业摄像领域白平衡应用的较早,现在家用电子产品中也广泛地使用,白平衡是电视摄像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它可以解决色彩还原和色调处理的一系列问题。

2. 特写

【答案】特写是指拍摄距离变化会形成各类“景别”的具体内容,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也包括一部分近景。特写的功能是选择与放大。特写有多种,其作用都是通过细节去揭示事物的面貌,去发掘事物的本质。特写还可以弥补新闻消息一般不太涉及的“心理情绪”这一内容的传播,使人们在接受基本信息的同时,感受特写细节所传递的无言的感情信息。特写画面内容单一、易懂,画面的时间长度有2秒钟即可。

3. 新闻事业

【答案】新闻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事业是指一种以新闻为中心的、大规模的社会文化活动,包括新闻业务、新闻经营管理和新闻教育、研究事业。狭义的新闻事业是指各种新闻媒介的总称,包括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杂志社、新闻纪录电影厂、新闻图片社及其出版物。

4. 声画对位

【答案】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围绕着同一个新闻内容中心,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表现形式。声画对位,指声音与画面不同步显现,不是给人以“看图识字,,的简单感知。“声画对位,,传播,是利用声音和画面不同步产生的信息差距,充分调动人们视听两个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叠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产生一加一(声加画)大于二(声画)的传播效果。这恰如两张颜色相同的玻璃纸,当它们叠加时,得到的是更深的颜色。

5. 交叉采访

【答案】交叉采访是指在同一时间采访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新闻。要求记者要善于合理安排时间,最有效地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各种采访条件,抓住机会,有条不紊地完成采访任务。这种采访可以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二、简答题

6. 举例说明新闻记者是创造新闻采访艺术的主人。

【答案】许多著名中外记者都对新闻采访技巧和方法作过十分精辟的论述,这是新闻学中的宝贵财富,例如:

(1)黄远生强调记者必须有“四能”是指脑筋能想; 腿脚能奔走; 耳能听; 手能写。

(2)邵飘萍指出记者在采访中要“机警敏捷”,“知新闻之价值”,有“观察力、推理力、联想力”。

(3)范长江认为“记者一定要善于交朋友。交朋友要讲求方式方法,要做大量的工作,要生活在他们中间,很熟、有感情,彼此有交流,互相给予方便,互相服务。

(4)王中将训练采访技巧比喻为“训练侦察兵技术”。

(5)穆青认为,记者的采访就是要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记者的一生就是调查者的一生。

(6)法拉奇采访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采访时第一次主要是互相熟悉,第二次精神上放松得多,问答也更得要领。

这些中外名记者对在新闻采访的实践中总结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经验和新闻理论,所以说细嫩记者是创造新闻采访艺术的主人。

7. 新闻写作怎样作用于新闻采访?

【答案】新闻写作可以推动、改进、提高新闻采访。

(1)新闻写作有经验,采访可以少走弯路。

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长,经验教训多,在采访之前,就能凭借掌握的写作能力和丰富经验,清晰地知道采访如何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握访问的深浅,避免失误和少走弯路。

(2)新闻写作中发现问题,可以促使记者去补充采访; 写作中发现矛盾,可以促使记者去调查核实,确保新闻作品的真实性。

新闻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面对采访得来的一大堆零散的、无系统的、无序的事实材料、数据、人物资料等,记者要进行整理、加工,然后成文。在整理、加工的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很多在采访时没有注意到或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大致有三类:一是发现新的新闻线索,这就促使记者对新的线索进行采访; 二是发现采访时考虑的主题不够深刻或材料不够丰富,这能促使记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行补充采访; 三是发现采访得来的材料有矛盾的地方,究竟事实真相如何,这就迫使记者进行调查核实,以避免新闻失实。

(3)新闻写作体裁不同,采访的方法也不同。熟悉各种写作体裁,采访能更加得心应手。 新闻体裁多种多样,不同的体裁其写作要求不同,所需材料的详略程度、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因此,记者熟悉写作体裁,可以在采访前或采访中根据事实本身的特点与性质以及报道计划、版面的需要确定报道这一新闻事件或人物的体裁,并根据该体裁对所用材料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采访,使采访更为得心应手。

8. 加强新闻采访研究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加强新闻采访研究工作对新闻事业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直接指导新闻采访,推动新闻事业发展

新闻采访研究是新闻实践活动的理论结晶,然而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指导实践,使之应用、贯彻在实际生活中去。新闻采访研究是新闻采访活动的指挥棒,直接指导着采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采访研究中的新闻真实性原则,是贯穿在采访中的一条红线,它确保了新闻事业生存、发展的现实意义,是坚决不能动摇的。

(2)活跃采访学学术风气,提高新闻理论的水平

新闻采访学既要研究新闻采访的方法、技巧,又要研究采访活动的规律。这些从生活的大海中抬出的理论的珍珠,是整个新闻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以活跃学术风气,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各新闻实践机构与各新闻科研机构的学术渗透,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与学校、科研所的联系更为紧密,对于提高新闻理论水平有着良性的促进循环的作用。

(3)培养锻炼新闻队伍

将新闻采访研究的理论用于实际采访活动的指导中,对于大批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成长极为有利。他们可以获得前人的知识、经验,并将之应用于实践,避免走弯路和个人摸索的无谓浪费,同时,也可以大量汲取新闻采访的理论精华,对于培养记者个人素质,提高自身修养大有裨益。

9. 记者在采访中应当怎样进行观察。

【答案】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为了加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在注重对形势和现场情景观察的同时,还应当随时留』自对各种问题的观察。我们要时刻了解和察觉那些在执行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发掘和抓住那些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考察、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观察与思考不结合在一起是行不通的。因为观察与思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要想观察好,必须思维好。”观察与思考的结合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学会动脑筋,学会联想,学会比较,通过积极的思考把不同的事物用一定的线索联系起来,构建出一幅崭新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2)要有正确的立足点。对于同样一件事情,记者个人都会因为立足点不同,而最终形成完全不同的报道。这就需要找准自己的立足点,永远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采访与写作。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永远都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上进行报道,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正确舆论导向。

(3)要选择好的角度。这里所说的角度,主要是指直接用眼睛观察的位置。凡是搞摄影的人都能体验到,同样拍摄一个物体,位置不同,效果会大不同。

(4)要全面,不能片面。这要求记者不能以点代面,不能道听途说,要全面掌握材料,客观报道新闻,避免用主观片面的语言来报道新闻。同时,观察要看得远,看得全,不能一叶障目。

(5)要细致深入,不能浮光掠影。观察人物必须注意的是人物各方面的特征,而不是像记流水账一样什么都去看、去写。观察景物,也不要把看到的什么都记下来,而是着重抓住那些有特点又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东西。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当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