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综合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电视时政会议新闻

【答案】电视时政会议新闻是指电视媒体对各种会议(会见)动态及相关内容所进行的反映报道。会议新闻涉及的报道面很宽,从党政部门的政治性会议,到各社会团体、学科门类的专业会议,以及庆祝会、追悼会等,都属它的报道范围。电视时政会议新闻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电视,在其新闻节目里进行会议报道,是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的重要渠道,是造成舆论、指导下作的必要手段。它是我国各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功的会议报道的实践表明,它是“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从而使这些问题引起公众重视”的最直接的传播形式。电视时政会议新闻的传播技巧包括:①立足新闻、寻找角度,发掘观众需要的信息; ②协调关系、沟通认识,创造良好的摄制前提; 积累素材,精心编辑,创造个性。

2. 图像新闻

【答案】图像新闻是指用新闻画面(活动图像或系列新闻照片)与新闻语言播音相组合的新闻报道。这类新闻的画面运用有三大忌讳:①改变新闻事件过程、地点的摆拍; ②重复使用同一段画面来拼凑播音稿所需要的时间长度; ③使用所谓的资料画面,根据播音稿涉及内容贴相关的画面。

3. 隐性采访

【答案】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记者在采访中,不向采访目标公开自己的身份,也不公开表明采访的目的。这种采访现在愈来愈常见于批评报道中。

4. 特写

【答案】特写是指拍摄距离变化会形成各类“景别”的具体内容,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也包括一部分近景。特写的功能是选择与放大。特写有多种,其作用都是通过细节去揭示事物的面貌,去发掘事物的本质。特写还可以弥补新闻消息一般不太涉及的“心理情绪”这一内容的传播,使人们在接受基本信息的同时,感受特写细节所传递的无言的感情信息。特写画面内容单一、易懂,画面的时间长度有2秒钟即可。

5. 突发新闻

:突发新闻,是指新闻在发生之前无预示迹象,临时突然发生,时间极为紧迫或稍纵即逝的新

闻,诸如各种天灾人祸都属此列。有的文论将突发新闻称为动态新闻。国外的电视新闻界对于动态新闻最为不遗余力地进行报道,认为这类新闻是最能发挥记者智慧、展示电视传播实力、扩大影响的新闻。

【答案】

二、简答题

6. 记者在采访中提问有哪些主要方法?

【答案】提问,是针对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而采用的不同谈话方式,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掌握一些提问基本方法是很有必要的。(1)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法

即直接向采访对象提出需要回答的问题,请求答复,不搞不必要的客套与寒暄,不绕圈子,不撒大网,一开始就进入正题,直截了当地向采访对象说明自己想知道什么。这种方法一般适合在下列情况采用:

①当事人或被采访者公务繁忙,行色匆匆之时。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他没有多少充裕的时间来交谈,另一方面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采访的目的。

②采访一些突发事件,如火灾、凶杀、地震、交通事故等。负责处理这些事件的有关方面负责人非常繁忙,场面也颇混乱,而又不愿失去同他们交谈的良机,就应该以精练的提问求得对方明确的回答,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如愿以偿。

③采访对象与记者己经非常熟悉,多次接受采访,这种情况也不必客套,可以直接提问。

(2)侧面迂回法(又称勾推法)

这里有两层含义:①当正面不好直接提问时,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同,再回到正面题目上来。比如,遇到那些不善言谈、不习惯于记者采访、而且比较陌生的采访对象时,记者可以从一些日常生活琐事或接触到的周围事物谈起,待采访对象与记者逐渐熟悉,感情融洽后,再把话题引回,提出主要问题。②采访时,不直接找采访对象本人谈话,而先找他周围的人谈。比如熟悉他的上司、同事、亲人、朋友等谈,待掌握一些基本情况后,再找采访对象本人深谈。这样不仅可以借助预先获知的情况,更好地了解采访对象的性格及行为,以便为下一步在对当事人的采访中争取主动提问打下基础,而且可以挖掘出采访对象本人不愿意谈的生动丰富的细节。尤其是遇到工作繁忙,对琐事易忘的采访对象时更应如此。

用迂回法提问,有时可以产生直接法所起不到的作用。尤其是当对方回避我们正面提问时,更需要运用迂回法。这是一种从侧面刺探的艺术,需要仔细揣摩,灵活运用。

(3)激将法

在谈话采访中,如果掌握了对方某种特点和个性,必要时可以采取旁敲侧击,甚至激将的方法,即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提问,促使采访对象吐露事情的真相。对于自恃高傲、不屑一顾的采访对象尤其适用此法。这时,记者不能不顾实际情形一味“穷追猛打”,而应按心理学原理,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使对方的心理感觉发生变化,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真相。激将法的具体操作

步骤是记者在其所假设的问题中,投入一定强度的刺激,迫使对方感觉朝相反方向转化。

(4)引证法

指由近而远、由浅渐深,用其他事物或消息引起对方谈话的兴趣,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新闻材料。有的采访对象,对记者采访意图领会不深、不清,不知从何说起,这就需要举出一两件有关事例,帮助他打开思路,明确意图,回答问题。还有一些采访对象,出于谦虚,不愿多谈。这时也可以有记者把准备时了解到的一两件事先讲一讲,引起对方的联想,请他补充细节,畅谈体会。有时还可以根据采访中看到的现场情况或感受到的气氛,加以概括、引证,引起对方的畅谈。

(5)请求法

指记者很有礼貌地代表受众向采访对象表示自己的希望,请他谈谈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尤其对于那些忙于工作,无暇接待或由于个性等方面的原因而不愿意接受采访的人来说,用请求法提问效果会更好。这种情况下,采访对象本不想接受采访,但由于记者使用了礼貌性的语言,诚恳地提出请求,使被采访者受感动而腾出时间予以接待。

(6)重复法

即记者以发问的口气,重复采访对象讲的某一句话,使对方再明确地说一遍,以加深我们的印象,核实清楚对方讲话的原意,并把交谈进一步引向深入。尤其是谈到一些人名、地名、时间和一些数据时,适当地运用重复法,可以减少我们听觉上的失误,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当然,在整个口头采访过程中,这种重复法提问不能过多,以免打断对方思路,影响采访的正常进行。只有在比较重要而我们又没有了解得十分清楚时,才运用这种方法。

(7)赞叹法

在同采访对象交谈中,对方谈到某些使我们受到感动的精彩细节或材料,我们可以用赞叹的语气表示肯定,并进而深入挖掘这些细节材料后面包含的更加深刻的意义。

(8)反问法

即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这种方法应用得当,可以促使对方思考,或者有的问题我们估计到正面问对方可能不会得到坦率的回答,这时可试用反问法,也就是“先发制人”,把对力一的退路截断,使他不得不明确回答,对提问有较坦白的表示。因为对方对于你的反问,不得不作出承认、否认或沉默三种反应,而我们可以从他的表示与反应中进一步掌握事实的真相,深入挖掘新闻事实材料。不过,反问法提问有时容易使采访对象显得被动不堪甚至不悦,应当慎用,要因人而异。要注意不要刺激对方,引起对方反感。

7. 新闻采访中记者为什么要注意和尊重社会习俗?

【答案】社会习俗,就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人民群众长期形成的一种风俗和习惯,包括社会风气、社会习惯和社交礼仪等。社会习俗作为一种约定俗成,与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影响着人际间的交往。社交时如能解对方习惯,重视对方的习俗,定能得心应手,如鱼得水。新闻采访也是人际交往的艺术。为能顺利接近采访对象,使采访对象乐于合作,及时深入地获得新闻事实材料,社会习俗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注意和尊重社会习俗是记者涵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