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物资学院劳动关系学812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计时工资
【答案】计时工资是指按照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即按劳动时间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如日工资、周工资、月工资等。计时工资每小时的劳动价格=计时工资额(劳动力日价值)/工作日时数。可见,计时工资的劳动价格与日工资额成正比,而与工作日长度成反比。在劳动量已定的情况下,计时下资的多少取决十劳动价格; 在劳动价格已定的条件下,计时工资额的大小取决于劳动量的多少。这是计时工资运动的一般规律。资本家经常保持日工资总额不变甚至有所提高,而通过延长工作日时数,或者通过加强劳动强度来使每小时的工资下降,以此来加重对工人的剥削。资本家还采取小时工资制来加重对工人的剥削,他们往往只规定每小时劳动的平均工资额,而不规定工作日的长度和日、周、月工资总额,这样资本家就可以根据他们的经济利益的需要来任意延长或缩短工作日时间。当经济繁荣,扩展生产有利可图时,资本家就大搞加班加点来加重对工人的剥削,迫使工人遭受过度劳动之苦; 当经济不景气,市场萧条时,资本家就减少企业开工时间,使工人的工作日缩短,并只按工人实际劳动时间支付工资,使工人陷入半失业状态,工人甚至得不到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要的生活费用,遭受劳动不足之苦。
2. 关税同盟
【答案】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进出口商品均可自由竞争、流通,并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率而缔结的同盟。它除了包括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内容外,对外则实行共同的贸易壁垒。成立关税同盟的目的在于使成员国的商品在统一关税以内的市场处于有利地位,排除非同盟国商品的竞争。关税同盟意味着各成员国在制定关税过程中要让渡部分经济主权,通过缔结协定在关税方面成为一个共同体。关税同盟在一体化程度上比自由贸易区更进了一步。关税同盟有1826年成立的北德意志关税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荷比卢经济联盟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等。
3.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答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之上的,一方面,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他们的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各自的劳动都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生产者独立进行生产决策,产品归生产者私人占有。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市场交换得到解决,在市场交换中,
私人劳动只有转化为社会劳动,得到社会承认,私人生产者的个体利益才能得到实现。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进一步发展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的积累过程中通过平均利润率下降、资本和人口的相对过剩以及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表现出来。
4. 资本主义分工的工场手工业
【答案】资本主义分工的工场手工业是指以于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它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混成工场于工业,是指由不同行业的手工业者联合在一个工场里,实行分工协作,共同生产同种产品; 另一种是有机工场手工业,是指由同行业的手工业者集合在同一下场里,实行分工,在互相衔接的不同下序上操作,共同生产同种产品。工场手工业的出现提高了劳动效率,使雇佣劳动关系进一步发展,从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开始转向实际隶属,并为机器大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5. 垄断
【答案】垄断是指把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大部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极少数大资本家,为了规定垄断价格、控制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达成协议而实现同盟和联合。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垄断是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6. 土地私有权垄断
【答案】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有限的土地都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后而形成的对土地的私有权垄断。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这是因为:(1)土地私有权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农业中有限的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后,形成对土地的私有权垄断,阻碍着资本自由转入农业部门,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不参加利润平均化的过程。农产品不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而是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这样,由于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就能够留在农业部门,由农业资本家作为绝对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2)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的绝对地租,否则农业资本家就不能使用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以,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二、简答题
7. 为什么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答案】(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组成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它们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定的生产关系总是适应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而建立起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可以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得到解释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革又引起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的变革。当适应生产力要求的某种生产关系建立起来后,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以及为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从而退出历史舞台,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不仅如此,生产力的发展还提出了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要求并规定了发展、变革的方向和程度。
(3)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下,己相继出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经济制度,即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可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决定着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发展变化,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8. 试分析当今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格局。
【答案】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世界现存30多个区域经济集团,其中有三个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集团,即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可以说,战后区域集团的发展格局,主要就是指这三个有代表性的区域性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1)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个成立的区域经济集团,它的前身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欧共体在一体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现己发展成一个经济和政治联盟。这些进展主要包括:建立工业品关税同盟、实施共同的农业政策、统一对外渔业政策、建立货币联盟。欧洲联盟以及欧洲经济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一体化程度很高的区域经济集团。
(2)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和美洲经济圈的组建实际上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建立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区; 第二步是把墨西哥吸收进去,建立三国自由贸易区; 第三步是加强与拉美国家的经济合作,目标是实现美洲自由贸易区; 最终形成一个幅员广大的美洲经济圈。1992年年底,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总统共同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由此形成了一个包括3.6亿人口,在面积上大于欧洲统一市场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加强了各国间的相互依赖,亚太地区区内贸易占该地区贸易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区域内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从而为这一地区的合作创造了条件。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前总统霍克的倡议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堪培拉召开,它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由过去的民间论坛发展成政府间的磋商,从而拉开了亚太地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