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云南大学经济学院801经济学一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宏观调控

【答案】宏观调控是指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需要的基本要求和国民经济能以较快速度稳步协调发展的需要,运用经济计划以及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总量平衡、结构合理、物价稳定和增加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加强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一般要求。

2. 国际竞争与合作

【答案】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指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为了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及在与他国的经济往来和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积极参与全球化,国家间进行合作的同时又参与竞争的活动。竞争与合作是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全球化在有效地促进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各国总是在竞争(甚至对抗)与合作之间权衡,在每一件相关的国际经济事务中衡量本国的利弊得失,选择采取竞争或者合作。国家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矛盾始终存在,在竞争中有所合作是为了避免对抗带来的损失,而在合作中的竞争是争夺主导权,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国际竞争与合作总是同时并存,如何处理其中的关系就成为一个两难的问题。

3. 国家经济安全

【答案】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根本的经济利益免遭侵害的一种经济状态。其主要内容包括:

(1)一国经济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

(2)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自主性、抗风险和竞争力;

(3)不至于因为局部问题的演变而使整个经济受到冲击和遭受过多损失;

(4)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有:

(1)国家支付危机;

(2)金融风险;

(3)产业安全和贸易被控;

(4)资源被侵害;

(5)信息和技术损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为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在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4. 紧缩性货币政策

【答案】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小于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以此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旨在防止或抑制因需求过度而导致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是:当经济周期处于上升阶段时,货币当局为了避免经济活动的过度扩张,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由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收回流通中的货币,收缩货币供应量; 也可以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迫使商业银行收缩放贷,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另外,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率来提高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抑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票据贴现,从而紧缩放贷。通过这些紧缩银根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措施,可以抑制企业的大量贷款和投资,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度扩张。

5. 国际贸易失衡

【答案】国际贸易失衡的概念包括狄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国际贸易失衡是指单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处于贸易顺差或贸易逆差的状况。广义的国际贸易失衡是指世界范围内出现某些国家大量贸易顺差,而另外一些国家出现大量贸易逆差的状况。由于世界是一个整体,有一些国家出现大量顺差,必然意味着其他国家会出现大量逆差。根据贸易失衡不同的特点,一般将国际贸易失衡分为以下几种特定的类型:临时性失衡; 周期性贸易失衡; 收入性贸易失衡; 货币性贸易失衡; 结构性贸易失衡。国际贸易失衡会影响到本国货币的汇率、国民收入、外汇储备。

6. 产业政策

【答案】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确定支持、鼓励哪些产业,限制哪些产业,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和组织合理化的政策。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可以分为间接诱导、直接干预、制度变迁和法律规制四大类型。

(1)间接诱导。它包括政府启动经济杠杆进行间接管理和通过政府所掌握或控制的信息传递,广泛地对有关产业和企业活动实施诱导。这两种间接干预手段都是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参数调节,来引导企业行为趋向于实现政府意图。

(2)直接干预。这是指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在其范围内运用行政权力,实行直接经济管理。

(3)制度变迁。这是适用于长期政策目标的政策手段,主要有:有关流通、分配领域的制度变革,如预算制度、税收制度、金融制度变迁; 有关所有制及产业组织形式的改革,如土地制度、产权制度、产业组织制度等改革; 有关劳动制度改革,如就业制度、职业培训制度、失业保障制度等变革。

(4)法律规制。即通过立法和严格监督方一式来规范和干预企业行为,它通常适用于法制健全、执法严格且有比较成熟和稳定的产业政策的国家。

7. 消费水平

【答案】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人均消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它反映一定社会在一定时期里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已达到的满足程度。消费水平通过实物消费、价值消费、劳务消费三方面的指标表现出来。实物消费指标具体表现为人均食品数量、人均纺织品数量、人均住房面积、高档消费品普及率等。价值消费指标具体表现为人均占有的价值消费额,也可以表现为年人均实际收入等。劳务消费指标具体表现为一定数量人口中拥有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体育娱乐等方面设施的数量。在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即购买食物的人均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来反映国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一般有:收入因素、利率变动、价格因素、商品因素、支出项日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水平、个人偏好以及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社会经济体制等。

8. 人力资本投资

【答案】人力资本投资是指能够形成和增强劳动者文化科学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特定职业技能及生理、心理健康所花的费用以及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支出的费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或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对象。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主要有:各种形式的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健康保健、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如下特点:

(1)间接性。人力资本投资并不直接形成生产能力,只有通过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才能最终显示出投资的生产性。

(2)迟效性。人力资本投资是长期投资,只有通过一定时期的学习和培训过程,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积累和提高,达到一定的水平和程度,投资才能发挥生产性效能。

(3)长期性。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和积累的人力资本,在劳动者劳动的全过程中都在发挥作用。

(4)风险性。当教育和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不能预见到经济结构和劳动市场结构变动的趋势时,人力资本投资存在风险性。

9. 市场格局

【答案】市场格局是指在市场上买卖双方在交换活动中所处的地位,特别是何方在交换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或优势地位。它是市场中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作用的综合市场现象。市场格局有三种类型:以买方为主导、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买方型市场格局,简称买方市场; 以卖方为主导、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卖方型市场格局,简称卖方市场; 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的买卖双方地位均衡的市场格局,简称均衡市场。

10.经济杠杆

【答案】经济杠杆是指国家掌握和利用的各种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它是和商品货币关系特别是和价值规律及市场机制相联系的范畴。经济杠杆的内容主要有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工资、奖金等。经济杠杆之所以能够从宏观上调节经济的运行,是因为经济杠杆是物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