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物资学院劳动关系学812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当代资本主义体系
【答案】当代资本主义体系是指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它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自己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在当代资本主义体系中,既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正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甚至还有封建和半封建成分占相当比重的落后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有些国家发展得快,有些国家发展得慢,有些国家更多地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有些国家则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因此,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2. 结构性失业
【答案】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适应所引起的失业。其显著特点是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一方面存在着大量失业劳动者,另一方面一些新行业的工作岗位空缺,找不到适合的劳动者。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劳动力需求不足,其根源在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动,是由于一段时期内劳动力难以改变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职业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动。由于形成结构性失业的因素在短期内难以克服和做出调整,因此结构性失业属于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种失业。治理结构性失业要依靠产业政策和人力资源政策等。
3. 贮藏手段
【答案】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货币之所以能成为贮藏手段,是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因而可以贮藏起来,并可以随时变成其他商品。货币贮藏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贮藏起来; 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贮藏的货币就会自动地加入到流通过程。
4. 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以全社
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前提条件。机器大工业出现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重大变革,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逐渐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方法。
5.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答案】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把全部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合并到原有的资本中去,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本家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都是来源于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在资本主义扩人再生产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在扩大的规模上再生产着。通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一方面在资本家手中集中了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和资本财富,另一方面则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口转变成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他们在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下,生活状况越来越贫困化。随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日益加深。
6. 社会总产品
【答案】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一期内(通常是指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是由一个国家的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社会总产品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总产品从物质形式来看,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组成的,马克思按照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第丁部类即生产资料生产和第Ⅰ部类即消费资料生产;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式来看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小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按实物形式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按价值形态分为三个部分,是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前提。
二、简答题
7. 谈谈你对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认识,并说明这些矛盾怎样才能顺利解决。
【答案】(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①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由于生产资料为私人所有,商品生产者独立地进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归私人支配,这就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 由于社会分工,各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
②商品生产者把产品当作商品来生产,因此他的私人劳动必须表现出它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必须转化为社会劳动; 但在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私人劳动,即劳动的私人性质,而不是劳动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的成功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这就产生了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
①商品经济中的其他矛盾,都是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基础上产生的,并且都是由它所决定的。
私人劳动的社会性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表现出来,而进行商品交换,就必须要求对生产商品的劳动量进行比较和计算。为此,必须把不同的具体劳动还原为无差别的抽象劳动。这样,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这样,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又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因此,简单商品生产的一切矛盾都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能否卖出去,意味着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被社会承认,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决定了小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少数人发财致富,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变成为资本家,大部分人贫困破产,沦为无产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在简单商品生产基础上产生的。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
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为了解决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必须加强有力和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
在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中,企业和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是分散的,它们各自进行经济决策,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事生产和经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它们的经济活动不可能自发地同宏观经济的整体利益和需要相互协调。为解决微观经济行为与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的矛盾,必须加强和完善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运用各种手段和政策,引导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运行的要求相适应,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同社会的宏观发展目标相互统一和衔接。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也要重视计划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有则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8.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类型、形成原因和作用是什么?
【答案】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各成员国根据平等互利和自主的原则,在共同战略的基础上,在各自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的领导下,通过共同协商使区域内各国经济生活由国家过程逐步转变为国际过程。
(1)区域经济集团化的类型
①特惠关税区
特惠关税区的特点在于:成员国之间在进出口商品方面,相互给予关税减让优惠,这种优惠,任何非成员国都不能享受。由于成员国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税,所以特惠关税区是发展程度最低的一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
②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的特点是:各成员国相互取消彼此之间的商品贸易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但各成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