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物资学院国际贸易学812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固定汇率
【答案】固定汇率是指根据不同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制定出的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或者由政府用法令规定的本国与他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在固定汇率下,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在金本位制下,黄金输送点是汇率波动的界限。二战以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会员国的货币平价一律以一定数量的黄金或美元来表示,成员国的货币汇率,仅能按金平价之比在一定幅度内作上下限各1%的浮动。当某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波动超过这一幅度时,该国官方有义务将汇率波动限制在规定上下限之内。固定汇率制的优点:有利于经济稳定发展; 有利于国际贸易、国际信贷和国际投资的经济主体进行成本利润的核算,避免了汇率波动风险。缺点:汇率基本不能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 为维护固定汇率制将破坏内部经济平衡; 引起国际汇率制度的动荡和混乱,例如,东南亚货币金融危机。
2. 物质资料生产
【答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过程。它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方面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 另一方面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3. 自然经济
【答案】自然经济是指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社会分工很小发达的社会中,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以自给自足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今某些经济落后的地方,还存在自然经济的残余。自然经济作为人们劳动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具有以下一些特征:自然经济是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经济;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经济:自然经济是发展缓慢、规模有限、对自然界依附性很强的经济。
4. 超额剩余价值
【答案】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单个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
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因为,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与工人生活资料相关的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整个社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问,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5. 股票价格
【答案】股票价格是指股票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又称股票行市。它表现为购买股票所支付的货币额。股票是虚拟资本即资本的“纸制复本”,它没有价值,但凭借其所有权就可以定期取得股息收入,就如同将一笔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一样。股票价格应相当于这样一笔资本,将它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与凭这张股票所领取的股息相等。股票价格与预期股息的大小成正比,而与利息率的高低成反比。用公式表示:股票价格一预期股息一利息率,或股票价格一股票面额X 预期股息率二利息率。在实际生活中,股票价格还要受企业经营状况和股票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不断上下波动。影响股票供求关系的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及人为投机因素。经济因素,如经济周期、通货膨胀、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 政治因素,如战争、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政府领导的更迭等; 人为投机因素是指一些大的股票持有者利用制造谣言、大量抛出或大量购入股票来造成虚假的供求,使股票价格大涨大落,以达到他们从中牟取暴利的目的。
6. 相对过剩人口
【答案】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者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对于资本的需要来说“多余”的人口。它包括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只种形式。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随着资本积累的增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降低,这就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失业成为所谓过剩人口。这种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每一个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是不存在的。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简答题
7. 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答案】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前提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具体转化过程分析如下: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竟争。比如甲乙两个部门,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乙部门的资本家不甘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要同甲部门的资本家展开竞争。这种竟争是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
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 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成本价格(K )和平均利润(p )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表不为:生产价格=K+p。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因为从生产价格的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构成的,平均利润也是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得的利润,所以它只是同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小一致。
(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价值规律的资本主义形式
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市场价格这时己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为:
①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②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③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生产价格就会降低; 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
8. 试以西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70年代经济“滞胀”,90年代拉美和亚洲经济危机的具体事例,说明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何理论和历史意义?
【答案】(1)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
①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
由于20世纪20年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包含着局限性和小稳固性,盲目扩大的生产同容量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发生尖锐的矛盾,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以美国纽约股票价格狂跌开始,很快波及全美国,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发生后,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使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一切矛盾空前激化,结束了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局面。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内迅速蔓延,法西斯组织相继出现。各国统治阶级面临内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