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春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答案】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简答题
2. 运用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提示型教学方法的条件是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洞察的前提下,才能对这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利用。否则,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可能很难开展,即使开展起来也有可能非常肤浅、流于形式。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常把提示型教学方法与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通过前者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基础知识,通过后者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真正成为发展资源。
3. 简要说明你对目标取向的评价的理解。
【答案】对目标取向的评价的理解:
(1)目标取向的评价是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照的过程。
(2)目标取向的评价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它以“自然科学范式”为其理论基础。因而这种评价取向的基本方法论就是“量的研究”方法。
(3)这种评价的直接目的是获致被评价的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是否“达标”的数据。
(4)目标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4. 斯腾豪斯提出的“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并请简述其主要内容。
【答案】“过程原则”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教师应遵循下列五项“过程原则”:
(1)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2)在处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教师应持中立原则,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论坛;
(3)对于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的探究,主要方式是讨论,而不是灌输式的讲授;
(4)讨论应尊重参与者的不同观点,无须达成一致意见;
(5)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对学习的质量和标准负有责任。
5. 请简单评述一下德国的范例教学模式。
【答案】产生于德国的范例教学模式,是以丰厚的德国教育传统为底蕴,又吸纳了20世纪20~30年代流行于欧洲的进步教育思想的精神。范例教学在对学生主动性的弘扬方面,在对教学的问题性的提倡方面,以及在思考课程内容时突破学科界线、主张课题性教学、重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打破“知识就是力量”的传统转而追求获得支配知识的力量等许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主张。这无疑是大量吸收了进步教育思想的积极有益的东西。但在强调“教”的作用方面,特别是用“教”来统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方面,它又更多地继承了德国传统教育的思想。因此,范例教学模式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6. 请说明在开发目标模式的课程中如何“组织学习经验”。
【答案】(1)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要利用两种组织来组织学习经验:
①“纵向组织”,即建立不同阶段(或时期)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②“横向组织”,即建立不同领域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以此使不同学习经验之间相互整合、相互转化。
(2)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还要依照三个标准:即“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此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原则,即“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其中“逻辑组织”反映了学科领域专家对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心理组织”则反映了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者对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是对学习者有意义的关系。
7. 课程的涵义主要有哪几类? 它们各自的特点和缺陷是什么?
【答案】课程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类:
(1)把课程作为学科。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内容,而且也把课程内容仅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其最大缺陷是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与教育者的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
不够。
(2)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计划与课程过程、手段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前者,其缺陷也是忽略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3)把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这种课程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消解了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但有些持这种课程定义的学者有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的倾向。
三、论述题
8. 如何理解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
【答案】(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里文于1967年提出的两种评价类型。对它们可作如下理解:
①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主要目的是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②总结性评价则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主要目的是搜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作出整体的判断,作为推广采用或不同课程计划之间比较的依据。
③一般认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不存在基本逻辑和方法论上的区别,二者都是为了检验某个对象的价值。都可使用同样的评价方法。只有根据评价出现的时机以及评价结果的用途,才能辨别一项评价究竟是形成性的还是总结性的。
(2)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是由斯克里文提出的,这两种评价的区分,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思想取向。对它们可作如下理解:
①效果评价即是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它注重课程实施前后学生或教师所产生的变化,至于课程运作的具体状况、变化产生的原因等则被置之度外。因此,效果评价往往是通过对前测与后测之间、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差异作出判断。
②内在评价则是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而不涉及课程计划可能有的效果。或者说,在内在评价的提倡者看来,只要有好的课程计划,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③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一个关注结果,一个关注过程,二者具有互补性。
9. 支配20世纪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有哪些? 世界课程改革有哪些发展趋势?中国应如何深化课程教材改革?
【答案】(1)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①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在国际化时代,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即形成了民族和文化交往中的“多元主义”价值观。当把多元主义价值观内化于教育领域,便形成“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因此,在该价值观的引导下,建立起“国际理解教育”。
②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即是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理念的基本内涵。“大众主义”时代的教育民主或教育公平意味着: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③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主体教育观。教育应当走出“唯科学主义”的樊
篱,摆脱千百年来所深陷的工具价值的地位,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起“丰体教育观”。教育应当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任何年龄任何知识能力水平的任何人都是主体。
(2)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①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一方面强调国家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导作用,推出有力的“国家课程”;另一方面又非常强调地方、学校对课程改革的主体参与,倡导因地制宜、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②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各国课程改革大都意识到真正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善于“自我导向学习”的人、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