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渤海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课程标准

【答案】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二、简答题

2. “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存在的两个根本缺陷是什么?

【答案】“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存在的两个根本缺陷是:

(1)该模式假设教育改革是科学本位和技术驱动的,教师是专家(或相当于专家的人)所开发出的课程计划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技术可以准确地从一个情境传递到另一个情境。基于这种假设所开发出的课程本质上是“排斥教师的”,因此在教育实践情境中很难被理想地付诸实施。

(2)该模式线性化的四个步骤一研究、开发、传播、采用——彼此之间是分离的、原子化的,结果导致这四个方面的功能日益专门化,每_个功能都发展自己的“专家群”,这些专家与课堂中的教师的距离则与日倶增。

3. 简要说明国外关于课程实施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答案】国外关于课程实施研究对我们的启示是:

(1)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变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的研究。

(2)课程变革应将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因素纳入自身之中,相应的课程变革政策应具有变通性。

(3)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是课程变革成败的关键。

4. 有人说,“由于讲解式教学常常导致机械式学习,因此,奥苏伯尔绝不赞成或倡导讲解式教学。”对此,你怎样看?

【答案】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奥苏伯尔的观点是,绝不能把讲解式教学与机械学习简单地对应起来,尽管它使学生进行的是接受学习,但关键问题在于学习是否有意义。只要教师的教学讲解得法,接受学习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而且也应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奥苏伯尔所倡导的讲解式教学,旨在促成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以及认知结构的发展。为达此目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就需要精心的设计,但只要符合两条教学内容安排的原则,即逐渐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接受式教学就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

5. 生成性目标的涵义及其取向是什么?

【答案】“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而预先制定的作为课程指令、课程文件、课程指南而存在的话,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

“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生成性目标”是过程取向的。

6. 探究学习及其主要活动过程

【答案】探究学习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倡的一种学习和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找出答案。探究学习以言语交流为主。学生必须具有足以进行提问与讨论的言语技能。教师出的问题既不能太易又不能太难,且必须在适当时刻,针对班级大多数学生的水平提出启发性问题。其实质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研究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形成成果阶段和评价总结阶段。

(1)探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

①准备知识背景

准备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a. 向学生介绍探究性学习的性质、目标、步骤、课程、意义和评价等。

b. 向学生介绍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及成功案例。

c. 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人类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国内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目的是及时将学生引向科学发展的前沿,了解当前亟需研究的问题有哪些,开阔学生研究视野。

②选择课题

选择研究课题决定着研究成果的大小和研究的成败。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某个领域的技能和知识的运用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像力。

③组织课题小组

课题小组一般以3—6人为宜,采取自愿组合、适当调整的建组原则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活动原则。各小组的研究课题要尽量互不重复。

⑤设计课题

设计课题又叫开题论证,是对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条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研究分工、研究经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设计。

④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主要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本课题目前的研

究现状、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课题组成员的分工、课题研究的程序和步骤、研究经费预算、参考文献以及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实验方案的编制等等。

(2)探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

①收集事实资料

事实材料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通过文献检索等方式得到的文献资料,另一类是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观察、实地调查等得到的数据资料。包括谈话录音、回收问卷、实验数据、测试结果、观察记录等等。

②整理事实资料

对数据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使获得的资料整齐有序,便于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一般需要经过核对、分类、挑选等步骤。

③分析处理事实资料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分析研究,它对研究工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献资料主要用逻辑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数据资料则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从资料中获取带有规律性的结论,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和加工,完成研究方案中提出的研究任务。

④得出结论

把文献资料分析研究和数据资料处理的结果,用概括性较强的语言简洁地表述出来。可以是基本的判断、原则、原理。结论有两个特点,一是概括性,二是证明性。

(3)探究性学习的形成成果阶段

①确定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订有观察报告、实验报告、实验总结、测量报告、研究报告、论文和专著等,也可以是计算机软件、应用模型等。

②确定研究成果的结构

研究成果一般由六个部分组成:题目、署名、引论、主论、结论、引文注释和参考资料。 ③撰写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撰写通常有四个步骤:确定题目、拟定题纲、成果写作、推敲修改。

(4)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总结阶段

学生在取得最终的研究成果之后,还要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研究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意识、检验感受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总结,以获得进一步的理性认识,并修正和改进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①选定评价形式

主要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实践验证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②实施评价

教师和学生可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共同参与评价的过程。

③完善成果,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