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财经大学社会保障706专业综合(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成本效益分析

【答案】成本效益分析法,又称费用效果分析法,是规划与采购工程系统或设备的一种方法。它起源于二次大战后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这种方法广泛流行于各工业部门。在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被称为“政策运行成本”,它既包括直接的实际耗费,也包含间接的财富损失。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政策评价时,可借助于成本效用曲线,以成本为自变量,用x 表示,以效益为因变量,用y 表示,即横轴表示成本,纵轴表示效益。

2. 工作环境

【答案】工作环境是指真正与具体的公共政策过程发生作用的一般环境中较为具体的成分。公共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是指一般环境中的不同部分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聚合,具有多样性、变动性、主观性和人为性等特点。

3. 系统

【答案】系统是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坚持系统观点,要充分认识到系统是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从要素的量的组合达到系统整体的质的飞跃的矛盾统一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4. 描述统计

【答案】统计方法一般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描述统计是指用归纳性的数值来概括一组数据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当统计数据是用来描述数据总体特征时,或当数据量比较小时,可以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在公共管理领域,描述统计是大量存在的。

5. 政策问题论证

【答案】政策问题论证是指在构建政策问题过程中,围绕政策问题,通过科学于段、有针对性地证明该问题的性质的过程。政策问题的论证可分为一级论证、二级论证、功能论证和小论证。

6. 政策目标

【答案】政策目标是指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的东西,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公共决策及政策分析的全过程。目标涉及“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对不同政策目标的澄清和认定是分析者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基本的政策目标包括增长、效率、稳定和公平。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界定了政策问题,并不等于确定了目标,因为问题中确认的东西还太抽象,往往抓不住要害。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围绕问题,开始设定的目标往往笼统,有待进一步具体化。其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总目标分解成更低层次的子目标; 二是量化,给目标定出必须实现的数量界限。这样使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单目标与多目标等,可以分析得较为清楚。

7. 政策影响

【答案】政策影响是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例如,如果提供给老年人的家庭食品服务数量是政策产出的一个合适的衡量指标的话,那么老年人日平均蛋白质摄入量就是政策影响的一个衡量指标。对政策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8. 时间序列分析

【答案】时间序列分析是指基于时间序列(指随时间顺序而变化的观察值的集合)之上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其用于预测时,逻辑本质是把过去和现在的时间相关的趋势向未来时间方向外推。也就是说,它本质上是归纳法的运用。它的基本假设是:观察资料是可信和有效的; 变化趋向和形式是可以外推的。由于过程的内在发展有齐一性,所以预测中对不规则的统计项向规则方向变换是允许的。

9. 多角度分析

【答案】多角度分析是指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方面的多重认识,以获得对政策问题的看法及解决的途径,是一个集成型的综合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常常用于那些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可从技术角度、组织角度、个人角度说明其功能。

10.科学方法论

【答案】美国学者W.I.B. 贝弗里奇对现代科学方法论概括如下:①问题的识别与表述; ②搜集相关资料; ③用归纳得出假说,说明资料中的因果关系或重要模式; ④从假说作出演绎,并用实验或搜集更多的资料检验演绎结论的正确性; ⑤推理,若所得结果与演绎一致,则假说得到加强。

但贝弗里奇又认为,现代科学方法论的这种表述,事实上无论从逻辑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会有困难,比如:①问题可能表述得不正确; ②很难知道什么样的资料是相关的; ③归纳是极不可靠的; ④实践中可能遇到实际困难,可能存在产生错误的多种原因; ⑤在一般情况下,所得结果充其量是概率性的,因为同一结果会有多种解释,可能使人误入歧途。

二、简答题

11.公共政策评价的目的有哪些?

【答案】发起政策评价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具有不同的动机和诉求,对于政策评价怀有不同

的目的。一般而言,政策评价的目的,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加以说明:

(1)公共政策评价的积极目的

①比较备选方案,为确定备选方案优先顺序提供依据;

②依据评价结果,提供改善政策执行程序和技术的参考;

③通过政策评价,明确政策的可行性程度,提供继续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政策的参考;

④作为重新分配政策资源的根据。通过评价活动,分清不同政策的轻重缓急,对稀缺性政策资源重新配置。

(2)公共政策评价的消极目的

①拖延决策时间。政策制定者利用政策评价下作尚未结束、无法进行决策为理由,拖延决策时间。

②规避责任。决策者利用政策评价的结果,指出其不实施某项政策或实施某项政策的理由,规避应负的责任。

③炫耀工作绩效,为本级政府或相关政府机构歌功颂德。

④夸大工作难度,要求增加政策活动经费,增加工作机构和人员。

⑤批评政策以达到改变政策的目的。利用政策评价的某些结论,批判政策中存在的失误或不足,为要求政策调整编造理由。

12.试比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政策执行模式的异同点。

【答案】“自上而下”这种途径假定,政策是由上层规划或制定的,然后被翻译或具体化为各种指示,以便由下层的行政官员或职员执行; “自下而上”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的所有行动者)作为出发点,政策链条中的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强调政策或项目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参与执行项目的行动者的承诺与技巧。

(1)“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政策执行模式的相同点

①两者皆有偏颇之处,自上而下模式过分重视中心而忽略边睡,自下而上模式则是过分重视边睡而忽略中心;

②二者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当中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二者除了相互对立,更重要的是能够相互补充。

(2)“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政策执行模式的不同点

①就最初的焦点而言,自上而下模式强调的焦点为中央政府; 自下而上模式则强调某一政策领域中的地方执行结构。

②就执行过程中对主要行动者的认定而言,自上而下模式强调从中央到地方、从公共部门到私营部门; 自下而上模式则强调从地方到中央、从私营部门到公共部门。

③就评估标准而言,自上而下模式强调正式目标的完成,有时采用政治重要性标准,但仅是选择性的; 自下而上模式的评估标准则较不清楚,但以实现计划为中心。

④就整体焦点而言,自上而下模式关心政策控制系统如何达成政策制定者所预期的政策结果; 自下而上模式则强调政策网络中多元行动者的策略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