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9089运动生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应激性
【答案】应激性是指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2. 力量训练的特异性
【答案】力量训练的特异性是指被训练肌肉对不同代谢性质、收缩类型和练习模式的力量训练产生特定反应或者适应的生理学现象,是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3. 脉搏压
【答案】脉搏压又称脉压,是指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脉压正常值在
4. 动脉血压
【答案】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所产生的侧压力。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有:①有足够的血液充盈血管;②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
5. 自动化
【答案】自动化是指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对整个动作或动作的某些环节的进行暂时变为无意识的,可以由大脑皮质兴奋性较低或不适宜部分的控制下完成的一种现象。动作的自动化现象是随着运动技能的巩固和发展而出现的。
6. 脑电图
【答案】脑电图是指通过精密的电子仪器,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生物电位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包括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和视频脑电图。临床上常用脑电图进行大脑功能变化的检查和疾病的诊断。
7. 力量耐力
【答案】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对抗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发展耐力素质的基本途径有两个,一是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的训练,另一途径是提高心肺的功能。力量耐力可以依赖于一定负荷的科学训练而增加。
8.
共同激活 【答案】共同激活是指当运动神经元活动时,运动神经元也被激活的在运动时两者同时兴奋的模式,这种调节机制可以保证当肌肉收缩时,无论肌肉处于何种长度,肌梭都能有较高
第 2 页,共 21 页 之间。
的敏感性。
二、简答题
9. 谈谈各种教学方法影响运动技能学习与发展的生理学原理。
【答案】各种教学方法的生理学原理:
(1)渐进式分解式教学与整体教学
整体教学有助于了解动作中各环节的全过程及每一个组成部分。而分解式教学可以降低整个技能的难度,并且有助于把每个部分的动作做准确。对于复杂程度较低、组织结构性较强的运动技能,如高尔夫的击球动作,比较适合进行整体练习。而对于动作复杂程度较高,组织结构性较差的运动技能,如网球的发球则更适合用分解练习。由于运动技能是连锁的运动条件反射,在进行一些复杂技术的分解练习时,也经常采用渐进式的分解练习,即先将整个技术分成几个部分,在某一部分练习结束后,再将这一部分与下一个部分联合起来再进行练习。
(2)重复式与持续式教学法
重复式教学法是指在不改变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的情况下反复进行练习的一种练习方法。这种教学练习在负荷强度要求较高的技术性练习中使用较多,如举重、铅球、铁饼等专项技术动作的练习。它可以最大可能地提高参与动作各肌群及参与条件反射的各中枢协调配合能力。持续教学法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用较稳定的、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持续教学法主要用于巩固运动技能,对正确的动作持续不停的进行强化。这种教学练习在负荷强度较低的专项练习中使用较多,如羽毛球或乒乓球训练课上连续发球50次等。这种练习方式通过不断的动作重复,使运动条件反射在大脑中的联系更加牢固和稳定。
(3)固定练习与变换练习
让学生重复练习一个单个动作的练习方式为固定练习,让学生在学习同一类动作时体验多组合方式的练习方式称为变换练习。变换练习产生的学习效果好于固定练习方式,它能够促进学生完成不同力度、速度、幅度和方向的动作。
(4)比赛教学法与模拟教学法
比赛教学法是在日常训练时严格按照竞赛规则进行训练,它可以调动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运动能力,发挥其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对于初级水平的运动员可以采用模拟训练法进行教学练习,即根据在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情况,进行反复的从实战出发的训练。这样的训练可以让运动员在比赛前做好适应性的准备。
10.简述激素受体的主要特征。
【答案】(1)激素受体的概念
激素受体是一种蛋白质分子,它们较多地存在于靶器官的细胞内,可与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使激素发挥其生物学效应。
(2)激素受体的主要特征
①特异性。
第 3 页,共 21 页
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异性是受体的最基本特点,保证了信号传导的正确性。受体只存在于某些特殊的细胞中,同时,受体能够识别配体,并能与其活性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配体和受体分子空间结构的互补性是特异性结合的主要因素。特异性除了可以理解为一种受体仅能与一种配体结合之外,还可以表现为在同一细胞或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同一配体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受体;同一配体与不同类型受体结合会产生不同的细胞反应。
②高度的亲和力
无论是膜受体还是胞内受体,它们与配体间的亲和力都很强。体内信息分子的浓度非常低,通过与配体的高亲和力结合及随后的级联瀑布反应产生显著的生物学效应。
③可饱和性
増加配体浓度,可使受体饱和,此时再増加信息分子的浓度,其生物学效应不再增加。 ④可逆性与阻断性
如激素或递质与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可以随时解离,丧失活性,尔后受体又可以恢复,这就是可逆性。某些外源性药物、代谢产物、抗体等可以同受体结合,占据内源性活性物质与受体结合的部位又可阻断其生物效应,这就是阻断性。
11.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运动性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的机理。
【答案】研究证明,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超微结构改变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当骨骼肌承受了不适应的运动负荷或大负荷后,必然会在功能上出现收缩能力下降,在主观感觉上受试者感觉到肌肉酸痛,在形态学方面,从宏观上肌肉表现出僵硬,而在微观上则会发生某种程度的肌纤维超微结构改变。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运动性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的机理主要有:
(1)肌肉痉挛学说
骨骼肌大负荷运动后,肌肉激活程度仍在加强,因而推测运动导致运动肌局部发生痉挛,肌纤维中的微血管因肌纤维痉挛而受到挤压以至局部肌肉缺血,导致P 物质等酸痛物质积累,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疼痛神经末梢,反射性地加剧了肌肉痉挛和局部缺血状态,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延迟性肌肉酸痛。
(2)损伤学说
该学说认为,延迟性肌肉酸痛是由于骨骼肌纤维损伤造成的。骨骼肌中某些酶,
如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
(3)急性炎症学说
骨骼肌中含多种蛋白水解酶,肌肉损伤后,这些蛋白水解酶降解损伤的脂质和蛋白结构,导致除了缓激肽、组胺、前列腺素在损伤区域堆积外,也诱发单核细胞和中性细胞浸润到肌肉损伤部位。同时,骨骼肌小血管通透性増加,导致蛋白含量丰富的体液扩散至肌肉内部造成水肿。最终炎症因子、升高的渗透压激活IV 类神经感受器受体,引起肌肉酸痛。
(4)骨骼肌蛋白降解学说
该学说认为运动导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超微结构改变,是由于运动导致骨骼肌收缩蛋白和
第 4 页,共 21 页 等,可因运动导致骨骼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而由细胞内进入血液。这些肌肉蛋白在血液中浓度增加意味着骨骼肌细胞膜损伤或通透性增加,肌肉存在某种程度的损伤。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