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重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脂肪动员

【答案】脂肪动员是指当血液FFA 水平下降时,储存在脂肪细胞内的脂肪在激素敏感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释放入血,以供给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在禁食、饥饿、或交感神经兴奋时,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増加,激活脂肪酶,促进脂肪动员。

2. 抑制

【答案】抑制是大脑皮质的基本神经过程之一,是与兴奋对立的状态,其表现为兴奋的减弱或消失。可兴奋组织有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一种是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弱变强,这种活动是兴奋活动;另一种是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强变弱,这种活动是抑制活动。

3. 最佳心率范围

【答案】当心率在时,心输出量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使心输出量处于较高水平的这一心率范围,称为最佳心率范围。体育教学以及运动锻炼过程中,应使学生和锻炼者的心率在大部分时间里处于最佳心率范围。

4. 突触传递

【答案】突触传递是指信息从前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的信息传递过程。突触传递的过程可概括为:突触前神经轴突末梢的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到达突触后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三个步骤。

5. 单收缩

【答案】单收缩是指肌肉接受一次短促的刺激时,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进行的一次收缩。单收缩的过程可分为3个时期: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6. 心输出量与心指数

【答案】(1)心输出量又称每分输出量,是指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入到动脉的血量,通常以左心室每分射向量来表示。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2)心指数是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钟心排出量。人体的心输出量与身体体表面积呈正相关。我国中等身材的成年人心指数约为

7. 糖尿病

【答案】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糖类、脂类、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可分为I 型糖尿病(旧称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和II 型糖尿病(旧称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

8. 同步反馈

【答案】同步反馈指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根据各种感受器所提供的反馈信息,来决定自己的动作。例如乒乓球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根据对方来球的速度、旋转、落点等来决定自己的步伐移动与回击的方向。

二、简答题

9. 简述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答案】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恢复过程的阶段特点

⑴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为运动中的恢复。运动时,虽然机体不断合成能源物质供运动使用,但能源物质消耗占优势,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

②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为运动后的恢复。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③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为超量恢复。超量恢复是指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状态。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2)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反而会延缓。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

10.何谓运动处方? 其四要素是什么?

【答案】(1)运动处方的定义

运动处方是健身活动者进行身体活动的指导性条款。它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式确定其活动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这如同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出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用量的处方一样,故称运动处方。

(2)运动处方的四要素

①运动形式

依据运动时代谢的特点,将健身活动分有氧、无氧及混合性活动。在运动处方实施中,选择运动形式的条件是:经医学检查己许可;运动强度,运动量符合本人体力;过去的运动经验与本人喜欢的项目;场地、设备器材许可;有同伴与指导者。

②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即:运动强度=运动量/运动时间。运动强度是设计运动处方中最困难的部分,它是运动处方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运动处方定量化与科学性的核心问题。因此需要有适当的监测来确定运动强度是否适宜,可根据训练时的心率、梅脱、主观感觉程度、最大吸氧量贮备百分比进行定量化。

③活动频率

活动频率是指每周锻炼的次数。每周锻炼3〜4次是最适宜的频率。但由于运动效应的蓄积作用,间隔不宜超过3天。作为一般健身保健或处于退休和疗养条件者,坚持每天锻炼一次当然更好,但前提条件是次日不残留疲劳,每日运动才是可取的。关键是运动习惯性或运动生活化,即各人可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锻炼次数,但每周最低不能少于2次。

④持续时间

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强度关系密切。因为当运动强度达到阈强度后,一次运动的效果是由总运动量来决定的,而总运动量=运动强度X 运动时间,即由两者的配合来共同决定,在总运动量确定时,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间成反比。运动强度较大则运动时间较短,运动强度较小则运动时间较长。

11.简述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概念和特征。

【答案】(1)非特异性免疫

①概念

非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有的天然免疫,可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针对入侵病原体的天然防御功能,又称先天性免疫。

②主要特征

反应迅速,针对外来异物的范围较广,不针对某个特定异物抗原,也称固有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①概念

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异物抗原,并在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

②主要特征

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异物抗原而产生免疫应答,开始的应答过程比较缓慢,一旦建立,清除该抗原的效率很高,特异性很强,也称适应性免疫。

12.简述引起残障的原因。

【答案】引起残障的原因主要有先天性残障、外伤性残障和后天疾病引起继发性残障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