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南大学539应用心理学综合之变态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强迫症的起源与发展有哪些?

【答案】1838年,首个强迫性怀疑的病例被归于“单狂”类,强迫观念与妄想尚未明确区分。 1861年,Morel 创用“强迫观念”一词,认为这是一种情感性疾病,并与1866年将其命名为OCD 。

1878年,Westphal 将强迫观念定义为:一种不由自主的或与病人意志愿望相对立的思想,而该思想对病人来说是“外来的”,它不是任何特殊情感状态的产物,智力也完整无缺,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情感之外的疾病。

弗洛伊德把强迫性神经症作为独立的疾病与癔症并列,归入神经症一类。

1936年,Lewis 指出认识到强迫体验并不是OCD 的必要特征,主观上感到必须加以抵抗才是主要的。

CCMD-3和ICD-10中OCD 属神经症性障碍中的一个类别,DSM-IV 则把它列入焦虑障碍。

2. 简述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情况。

【答案】美国:焦虑障碍是女性中最常见的心理障碍,30%可能出现焦虑障碍;而男性的发生率大约为19%,是第二常见的心理障碍。而恐怖症是最常见的焦虑障碍。

在我国:1982年大范围调查的结果表明,神经症的患病率男女比例为1:8.49, 其中神经衰弱的患病率最高,为1.3%; 文化程度低、经济条件差、家庭气氛不和睦者患病率较高,而城市和农村之间没有明显差别。此类病人在心理门诊就诊率较高。

3. 简述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答案】(1)相同点

ICD-10, DSM-IV 和CCMD-3对精神分裂症症状的认识基本一致,同样强调病程的重要性,重视考虑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的损坏以及与其他精神障碍的鉴别。

(2)不同点

从实际诊断的角度来看,DSM-IV 比CCMD-3对病程的要求更严格;CCMD-3所描述的症状标准比DSM-IV 具体,CCMD-3还明确提出自知力障碍作为严重程度的标准。

4. 简述恶劣心境障碍与环性心境障碍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1)①恶劣心境和环性心境障碍都会在青少年期逐渐发生并可能持续终生;

②恶劣心境和环性心境障碍病人的亲属,其心境障碍的发生率要较一般人群为高。

(2)区别

①恶劣心境的发病率有性别差异,而环性心境障碍的发病率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②大约10%的恶劣心境病人会发展成抑郁症,大约15%〜50%的环性心境障碍病人会发展成双相心境障碍。

5. 临床心理评估包括哪些方面,这些方面在评估中各具有什么作用?

【答案】临床心理评估是指通过观察、会谈和测验等手段对来访者的心理或行为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分析描述的方法和过程。

通过临床评估,可以描述和判断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是否异常,分析评价异常的性质与程度,辅助诊断。

6. 简述心境障碍的由来和历史。

【答案】心境障碍从医学史的开端时期就被认识和研究了。公元前2600年,古埃及文献中就出现了抑郁症这一术语。在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描述过抑郁和躁狂。在他的抑郁症概念中包括躁狂和抑郁的心境,但当时这两种心境是被视为同义的。公元前100年左右,Soranas 指出,躁狂和抑郁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公元1世纪,古希腊的Aretaeus 观察到躁狂与抑郁症状有时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推测它们可能属于同一种疾病。公元6世纪,Trailianus 提出,躁狂是抑郁发展到狂乱的状态,是抑郁的严重阶段。

1845年,Griesinger 描述了躁狂和抑郁的相互转化。1851年,Farlet 第一个明确地指出躁狂和抑郁的连续循环是一种疾病实体。Flemm Ⅰng 对原发性心境障碍与伴有智力缺损的原发性精神病作了区分。Kahlbaum 在1882年首先提出,躁狂与抑郁是同一疾病的两个阶段。克雷丕林参考纵向病程分类法,依照病程是否进行性恶化,将内源性精神病一分为二,即躁狂抑郁症和早发性痴呆,这就是著名的克雷丕林二分法。直到今天,克雷丕林二分法在精神病学分类学中仍然有着最权威的影响。1896年,克雷丕林正式明确把躁狂和抑郁划为一个疾病分类单元,并命名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一、简答题

1. 诊断为酒精依赖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答案】(1)控制能力衰减(对减少或停止饮酒的渴望或者尝试反复出现);

(2)实际的使用量比预计的更大或者时间更长;

(3)生理的抗药性;

(4)生理的戒断反应;

(5)对其他活动的忽视;

(6)长期以来有戒掉或控制使用酒精的欲望,或曾有失败的经验;

(7)使用酒精的时间增加,尽管知道经常发作的生理或心理问题与酒精的使用有关,也仍然继续使用酒精。

如果出现了抗药性或者戒断反应,酒精依赖就被诊断为“有生理依赖”;如果个体既没有抗药性也没有戒断反应。则将被诊断为“非生理依赖”。

2. 将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性障碍进行比较。

【答案】两类障碍的相似之处

(1)DSM 将转换性障碍归于躯体形式障碍,而ICD-10与CCMD-3都将转换性障碍放在分离性障碍之下。转换性障碍应该归入躯体障碍还是分离性障碍仍有争议。以躯体障碍的形式反映出内部心理困扰,这表明可以将转换性障碍放在躯体形式障碍之下。但按照分离性障碍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功能有所分离、遭到破坏来看,转换性障碍是运动或感觉功能与高级的认知功能分离了,也可以放在分离性障碍之下。

(2)这两类障碍本身有相似之处:

①这两类障碍都找不出真正的器质性损伤,它们在神经病理学方面没有缺损,只是在意识层面上存在障碍;

②这两类障碍都“模拟”了真正的神经病性障碍的形式,比如就像真正的视神经病变一样的失明,或者就像大脑有器质性损伤一样出现遗忘。

③经典心理分析理论认为,这两类障碍都可以看做是“神经症”。即外在的症状表现是由无意识的内部心理冲突所致,用来防御不被接受的性与攻击的冲动。

④19世纪末,法国著名调查者PierreJanet 认为,当做为瘡症的躯体形式障碍(现在称作转换性障碍)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对过去创伤性事件的记忆分离性表达,即不再记得过去的创伤性事件。他认为创伤一分离一躯体症

状是更被动的、几乎可以说是结构化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状态。Janet 也是认为分离与躯体形式症状有关联的一位早期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