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中医药大学变态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强迫症的起源与发展有哪些?

【答案】1838年,首个强迫性怀疑的病例被归于“单狂”类,强迫观念与妄想尚未明确区分。 1861年,Morel 创用“强迫观念”一词,认为这是一种情感性疾病,并与1866年将其命名为OCD 。

1878年,Westphal 将强迫观念定义为:一种不由自主的或与病人意志愿望相对立的思想,而该思想对病人来说是“外来的”,它不是任何特殊情感状态的产物,智力也完整无缺,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情感之外的疾病。

弗洛伊德把强迫性神经症作为独立的疾病与癔症并列,归入神经症一类。

1936年,Lewis 指出认识到强迫体验并不是OCD 的必要特征,主观上感到必须加以抵抗才是主要的。

CCMD-3和ICD-10中OCD 属神经症性障碍中的一个类别,DSM-IV 则把它列入焦虑障碍。

2. 惊恐障碍如何与躯体疾病相鉴别?生物学观点如何对它作出解释?

【答案】惊恐障碍与躯体疾病的鉴别

①定义

惊恐发作是突然、短暂而极度恐惧的一种状态,并通常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和灾难临头的想法,如心跳加快、眩晕、出汗、失去控制感等。面临强烈的应激时容易发生,但大多数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若惊恐发作反复出现或个体担心惊恐发作,并对其生活造成干扰,这些人可能患了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指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地担心再次发作或发生严重后果的一种焦虑障碍。

②由于惊恐发作时表现出突然的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濒死感等躯体症状,因此与躯体疾病混淆。可从以下方面鉴别:

a. 检查有无心脏病发作、肺病、癫痫、甲状腺功能亢进、二尖瓣脱垂等躯体疾病;

b. 近期是否发生过应激事件;

c. 是否伴有灾难性想法,对下次发作有预期性焦虑;

d. 惊恐障碍还可能伴有言语障碍,记忆受损甚至人格解体等。

3. 简述恶劣心境障碍与环性心境障碍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1)①恶劣心境和环性心境障碍都会在青少年期逐渐发生并可能持续终生;

②恶劣心境和环性心境障碍病人的亲属,其心境障碍的发生率要较一般人群为高。

(2)区别

①恶劣心境的发病率有性别差异,而环性心境障碍的发病率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②大约10%的恶劣心境病人会发展成抑郁症,大约15%〜50%的环性心境障碍病人会发展成双相心境障碍。

4. 精神发育迟滞患者需要系统的训练,主要围绕哪三个方面?

【答案】 (1)自我照顾能力,目标是希望他们能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为了拓展他们的生活圈子,自行外出的训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要让他们懂得钱的概念,学会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2)社交技巧训练,让患者明白人与人应有的社交距离,明白如何适当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为将来外出工作打好基础;

(3)工作能力培训,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可以担当简单的工作,尤其是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5. 自杀的表现有哪些?

【答案】 (1)对自杀的研究很难得到精确的结果,这是因为许多自杀者总是试图使他们的自杀行为看起来像一次事故。在一般人群中,估计每8个想自杀的人中就有1个真的自杀了。而在某些文化中,其自杀率几乎为零(如澳大利亚西部沙漠的原住民),这可能是与他们的文化中对死亡有着强烈的恐惧有关。

对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统计表明,农村的自杀率高于城市,妇女高于男性,青年人与老年人自杀率构成两高峰。

自杀除了在宗教和道德上被认为不当之外,对自己和家人也被看成是不人道的。

许多自杀者对于是否要中止自己的生命是十分矛盾的,他们往往是在独自一人在严重的心理痛苦的状态下做出自杀决定的,这种情况下无法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问题或寻求其他可能的途径。因此有些人并非真的想死,似乎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失去生命的。

(2)分类

①自杀可分为情绪型(冲动型)和理智型(非冲动型)。

情绪型自杀常常由于爆发性的情绪所引起,一般来说进程较快,常突然发生;

理智型自杀不是由于偶然的刺激唤起的,而是自身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作了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步地萌发自杀的意向,有目的有计划地执行自杀措施,其进程较缓慢。

②根据自杀者自杀前考虑时间的长短,李献云等将自杀未遂者划分为冲动性(≤2小时)与非冲动性(>2小时)。冲动性自杀未遂者更年轻,居住在乡村的比例高,自杀前一个月内生命质量比较高,抑郁程度较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和自杀意图强度较低,有较多的急性诱发生活事件。

(3)发展阶段

PoeldInger 认为,非冲动性自杀的发展可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①当事人遇到问题后,把自杀当成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可能的方法;

②准备自杀者发出“求助的呼唤”,内心的矛盾冲突激烈;

③自杀者做出坚决的自杀决定,外表平静。

当一个人自杀身亡时,他的家人和朋友往往会感到很惊讶。但许多自杀者会在行动前明显地表达出他们的意图。

在一段平静时期过后,病人往往会做出自杀的决定,特别是一个原本很激动的抑郁病人突然平静下来。准备自杀者会表现出好像他们已渐渐走出抑郁,因为他们已决定以死解脱,所以反而看起来轻松了。

6. 将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性障碍进行比较。

【答案】两类障碍的相似之处

(1)DSM 将转换性障碍归于躯体形式障碍,而ICD-10与CCMD-3都将转换性障碍放在分离性障碍之下。转换性障碍应该归入躯体障碍还是分离性障碍仍有争议。以躯体障碍的形式反映出内部心理困扰,这表明可以将转换性障碍放在躯体形式障碍之下。但按照分离性障碍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功能有所分离、遭到破坏来看,转换性障碍是运动或感觉功能与高级的认知功能分离了,也可以放在分离性障碍之下。

(2)这两类障碍本身有相似之处:

①这两类障碍都找不出真正的器质性损伤,它们在神经病理学方面没有缺损,只是在意识层面上存在障碍;

②这两类障碍都“模拟”了真正的神经病性障碍的形式,比如就像真正的视神经病变一样的失明,或者就像大脑有器质性损伤一样出现遗忘。

③经典心理分析理论认为,这两类障碍都可以看做是“神经症”。即外在的症状表现是由无意识的内部心理冲突所致,用来防御不被接受的性与攻击的冲动。

④19世纪末,法国著名调查者PierreJanet 认为,当做为瘡症的躯体形式障碍(现在称作转换性障碍)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对过去创伤性事件的记忆分离性表达,即不再记得过去的创伤性事件。他认为创伤一分离一躯体症

状是更被动的、几乎可以说是结构化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状态。Janet 也是认为分离与躯体形式症状有关联的一位早期学者。

(3)两类障碍的差异

两类障碍所涉及到的心理功能的水平层次上有差异。按照DSM 系统:

①分离性障碍现在只包括更高层次的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障碍、身份识别障碍等。

②躯体形式障碍,顾名思义,是将心理困扰采用躯体或生理障碍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此类障碍包括相对更低水平层次上的功能,即躯体感觉或运动功能。转换性障碍,它影响的不是认知功能,而是感觉或运动功能,所以放在躯体形式障碍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