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导论之变态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抑郁发作的程度有哪些?
【答案】按照病情的严重状况,根据ICD-10, 抑郁发作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
(1)重度抑郁发作:全部3条典型症状+5条附加症状,整个发作至少持续2周。
(2)中度抑郁发作:2条典型症状+3或4条附加症状,整个发作至少持续2周。
(3)轻度抑郁发作:2条典型症状+2条附加症状,整个发作至少持续2周。
其中,典型症状包括:①几乎整天心境抑郁,几乎天天如此;②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或愉快感;③精力减退,易疲劳。附加症状包括:①缺乏自信心或自尊;②不合情理的自责;③反复出现自杀或想死的念头;④思维能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⑤精神运动性改变,激越或迟滞;⑥睡眠障碍;⑦食欲改变。
2. 什么是学习障碍?
【答案】学习障碍(LD )是一种在学业方面未达到同龄儿童应该达到的水平的不适当的发展状态,可以表现在言语、数学、运动等不同方面。学习障碍不是因为生理缺陷或者神经缺陷造成的。学习障碍与孩子本身的能力无关,被诊断为学习障碍的儿童可能总体功能正常、甚至智力超常。学习障碍常与精神发育迟滞、学业动机或者态度问题相混淆。被诊断为学习障碍的人中,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当因为学习障碍导致学业问题时,许多老师和家长都会责怪患儿,这样的做法可能对患儿的自尊心和心理状态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虽然学习困难可能在成长后不再成为个体的障碍,但多次失败和众人的指责可能会给个体造成心理创伤。另外,有很多患有学习障碍的儿童天赋很高,而且有强烈的动机克服学习困难。
3. 抑郁发作的特征性表现有哪些?
【答案】(1)抑郁心境。几乎所有的抑郁症发作病人都报告有某种程度上的不快,从轻度的抑郁到极度的无助感。
(2)在平常的活动中丧失兴趣和乐趣。无论个体以前喜欢干什么,现在他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了。
(3)食欲紊乱。有的抑郁症患者的食欲很差,体重减轻;有的则食欲增加,体重增加。
(4)睡眠紊乱。最常见的是早醒后不能重新入睡,有人表现为入睡困难或整个夜晚中不断醒来,另外一些人表现为睡得过多。
(5)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迟缓性抑郁的病人看起来非常的疲乏,姿势经常是停滞的,运动缓慢而审慎,说话声音低沉、犹豫不决,在回答提问前有长时间的停顿;激越性抑郁的病人不
断地活动,不知休息,不停书写,走来走去,不断呻吟。
(6)精力减退。抑郁症患者的动机减退,常伴有明显的精力水平的降低。
(7)无价值感和内疚感。抑郁症患者常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这种无价值感常伴有深刻的内疚感,抑郁症患者看起来似乎在拼命地寻找自己做错事的证据。
(8)思维困难。抑郁症患者总是犹豫不决,他们常报告说思考困难,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减退。
(9)欲死亡或自杀的想法。抑郁症患者总是反复想到自杀,认为这样就解脱了,并且这样对大家都好。
(10)其他的抑郁发作症状。抑郁症患者还可能出现妄想和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4. 常用的精神障碍诊断体系有哪些,这些诊断体系是依据什么原则制定的?
【答案】常见的精神障碍诊断体系包括美国精神障碍的分类、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1)美国精神障碍的分类
美国的《精神障碍和统计手册》(DSM-IV )系统将精神障碍分成17大类,并且对每个诊断都定出了一个明确的诊断标准,还提出了以临床轴为主的多轴诊断概念,因此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
(2)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
国际疾病及相关问题的统计分类标准(ICD ), 是由WHO 组织全球的专家制定的,该系统中包括各科疾病的诊断标准。ICD-10是在各国精神病学家通力合作下完成的,参考了各国的诊断标准,包括DSM 体系,在某些方面兼顾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诊断分类的考虑。
(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 ), 是我国精神病学工作者多年努力的成果。始于1958年,于1981年第一次公布了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类;于2001年正式出版了CCMD-3。该版本进一步向国际上疾病分类靠拢,多数疾病的命名、分类方法、描述、诊断标准都尽量与ICD-10保持一致。
5. 怎样理解经典心理分析理论中的防御机制?
【答案】防御机制的概念由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加以完善。经典心理分析理论认为,冲突一方面来自内心愿望与外在现实,另一方面存在于人格结构之间,例如本我和自我的冲突、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为了应对冲突带来的焦虑,自我发展出防御机制。自我使用各种程序来避免危险、焦虑和痛苦,这些程序就称为“防御机制”。因此,防御机制是对于冲突所做出的无意识的策略反应。
6. 将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性障碍进行比较。
【答案】两类障碍的相似之处
(1)DSM 将转换性障碍归于躯体形式障碍,而ICD-10与CCMD-3都将转换性障碍放在分离性障碍之下。转换性障碍应该归入躯体障碍还是分离性障碍仍有争议。以躯体障碍的形式反映出内部心理困扰,这表明可以将转换性障碍放在躯体形式障碍之下。但按照分离性障碍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功能有所分离、遭到破坏来看,转换性障碍是运动或感觉功能与高级的认知功能分离了,也可以放在分离性障碍之下。
(2)这两类障碍本身有相似之处:
①这两类障碍都找不出真正的器质性损伤,它们在神经病理学方面没有缺损,只是在意识层面上存在障碍;
②这两类障碍都“模拟”了真正的神经病性障碍的形式,比如就像真正的视神经病变一样的失明,或者就像大脑有器质性损伤一样出现遗忘。
③经典心理分析理论认为,这两类障碍都可以看做是“神经症”。即外在的症状表现是由无意识的内部心理冲突所致,用来防御不被接受的性与攻击的冲动。
④19世纪末,法国著名调查者PierreJanet 认为,当做为瘡症的躯体形式障碍(现在称作转换性障碍)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对过去创伤性事件的记忆分离性表达,即不再记得过去的创伤性事件。他认为创伤一分离一躯体症
状是更被动的、几乎可以说是结构化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状态。Janet 也是认为分离与躯体形式症状有关联的一位早期学者。
(3)两类障碍的差异
两类障碍所涉及到的心理功能的水平层次上有差异。按照DSM 系统:
①分离性障碍现在只包括更高层次的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障碍、身份识别障碍等。
②躯体形式障碍,顾名思义,是将心理困扰采用躯体或生理障碍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此类障碍包括相对更低水平层次上的功能,即躯体感觉或运动功能。转换性障碍,它影响的不是认知功能,而是感觉或运动功能,所以放在躯体形式障碍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