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从学习结果转移到学习过程,从如何教转移到如何学。研究外语教学的重心从单一地探索最佳教学方法转移到多变量研究,也就是把第二语言学习看作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过程。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学习过程,学习者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语言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其中对于学习者因素(learner factors)的研究属于个人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的研究,目前尚处初级阶段。这类研究在于探索认知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有的描述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观念,有的调查学习者的元认知策略,有的考察学习者的认知策略。调查结果表明,个人差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第二语言学习的认识(Skehan,1989)。学习者因素是语言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会对学习者的成绩产生某些影响。 我国虽是学习英语的大国,但此类研究并不多。吴一安等(1993)在1987-1991年间就"影响英语成绩的各种因素"对全国六所外语院校随机抽样的两百五十名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文秋芳等曾于1993年就"学习者因素与大学英语成绩的关系"这一课题,对来自黑龙江、山东和江苏的三所部委属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千余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涉及中学生学习者因素与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寥寥无几,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本研究正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思、设计和实施的。具体地说,本项研究试图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学习者因素对英语高考成绩(scores on 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有预测能力?其预测方向如何? 2.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哪些学习者可控因素(modifiable factors)上表现出现显著差异? 笔者于二零零三年五月向本人所在的内蒙古赤峰平煤高级中学的随机挑选的105名高三毕业班学生发放了"学习者因素调查问卷",就影响外语学习成绩的10个变量进行了调查,在取得了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之后,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0.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T检验。研究结果表明: 1.在代表学习者可控因素的10个变量中,有四个对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有明显的预测能力。它们是:管理策略,母语观念,母语策略和深层动机。以上四个有预测能力的变量对英语高考成绩的预测方向不完全一样,母语观念和母语策略具有的是负向预测能力。即过多依赖母语的学习者有可能获得较低英语成绩。 2.高分组和低分组在代表学习者可控因素的5个变量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它们依次是:管理策略,功能操练策略,母语观念,母语策略和深层动机。 此结果证明了研究之前的一些假设。某些学习者因素对学生的高考成绩有预测能力,高分组和低分组在语言学习观念、学习策略的选择和学习动机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这可能是造成他们学习成绩不同的部分原因。另外,各变量之间也相互影响,比如,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念会影响他们的对学习策略的选择。 根据以上结果,笔者对提高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建议: 1. 中学英语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关注学习者 的个人因素和个体差异。 2.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改变学生错误的语言学习观念,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和管理策略。 3. 强调减小对母语的依赖程度。学生过分依赖母语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无法用英语来正确的表达自己。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任务,鼓励学生用英语思维,减少对母语的依赖。 4. 鼓励学生多用功能操练策略,大量使用英语来进行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