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论台湾中产阶级

关键词:无

  摘要

50年代以来,台湾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迁,台湾中产阶级开始作为一个社会阶级崛起,深刻影响着台湾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理论兴趣和理论关注,从而为岛内外的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对我们来说,研究台湾中产阶级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深化对"一国两制"的理论认识,而且还可以为我们理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新的认识视角。但是,相对于国外的研究状况,国内在台湾中产阶级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较薄弱。因此,加强对台湾中产阶级的研究,是我国社会科学学界,尤其是研究两岸关系学者的一个迫切的理论课题,本文正是这方面的一点粗浅尝试。 本文以中产阶级化这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国家(地区)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为实践依托,重新认识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然后以此为指导,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比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有关台湾中产阶级的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台湾中产阶级的概念界定。围绕着关于台湾中产阶级是否形成为一个阶级的争论,本文肯定了台湾中产阶级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并从对台湾生产关系的分析中抽象出台湾中产阶级的含义;第二个问题是台湾中产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整个台湾近五十年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考察了台湾中产阶级生成、形成、发展和固定化的四个阶段及其在这四个阶段中的经济政治特征;第三个问题是台湾中产阶级的阶级性格。根据台湾中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引申出这一阶级的四个性格特征:双重性、高度流动性、模糊性和组织性及多元性;第四个问题是台湾中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在台湾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中产阶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台湾经济发展中坚力量,是台湾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推动者,同时也是台湾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第五个问题是台湾中产阶级和两岸关系。在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的进程中考察了台湾中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作用。同时从历史心里原因和政治心里原因两方面分析了台湾中产阶级和"台独"之间的关系。 就整体而言,本文有以下三个特色: 第一,摒弃了在阶级问题上的"左"、右两种错误,即那种固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阶级两分化的观点和那种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地区)阶级结构状况的新变化面前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已经过时的观点。通过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动态的和发展的理解,清晰的界定了台湾中产阶级的概念:基于台湾中小资本的发展而新兴的社会集团。这就避免了仅仅从阶级态势上去认识中产阶级的方法,也就是那种认为中产阶级不加区分的都是介于大资本家和劳工阶级之间的社会群体的笼统看法。 第二,通过辩证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台湾中产阶级在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呈现出的阶级特征。比如,把双重性看作是台湾中产阶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立足于辩证的分析这一阶级在整个生产体系中的矛盾性而得出的。 第三,本文主要以规范研究为主,而不是以实证研究为主,这固然带来了一些缺点,但同时又有一些优点。通过理论观察的方式,把对台湾中产阶级的研究最终引申到对我国在经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的理论思考上来。就最相关而言,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重新认识现阶段我国的阶级结构状况并去更新和发展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阶级构成理论;二是如何认识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市民社会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也就是说,本文并未局限于就事论事,而是努力去发掘更为深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