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专业技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到中年》

【答案】长春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根据堪容同名小说改编。影片围绕女医生陆文婷的境遇,反映并思考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且亟待解决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同时赞扬了知识分子任劳任怨、忠于事业、热爱祖国的高尚品格。影片哀而不伤的叙事风格让人为之动容,更引起当时广大知识分子的强烈共鸣。潘虹以忧郁的眼神、出色的表演,赋予人物生命力和更多面的情感表达,成功塑造了陆文婷的形象。1983年,影片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2. 史东山

【答案】史东山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导演、编剧,是我国电影的奠基人。1932年他与蔡楚生合作编导我国第一部以抗战为主题的故事片《共赴国难》,从此走上艺术道路。他从业于联华影业公司,期间拍摄了一系列触及社会问题、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影片,代表作有《八千里路云和月》《新闺怨》《胜利进行曲》等。建国后,他编导的影片《新英雄儿女传》获得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 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导演奖。

3. 《野山》

【答案】《野山》是1985年颜学恕拍摄的现实题材影片。影片讲述了一个“换老婆”的乡村故事,戏剧性浓烈,但创作者有意淡化这种冲突,努力进行创作上的生活化、朴实化。影片忠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保持着冷静、客观的态度,奇妙的情感变化牵连传统与现代观念纠葛,扎实表现中国社会即刻发生的细微结构变化和巨人心理变化。该片荣获第六届金鸡最佳故事片等5项大奖,还获得第8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大奖。

4. 吴永刚

【答案】吴永刚(1907-1982)江苏吴县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导演、编剧。1934年由编导《神女》而一举成名。《神女》,1934年联华公司摄制,吴永刚编导,阮玲玉、黎铿主演,是30年代中默片的杰出之作。

5. 《一江春水向东流》

【答案】《一江春水向东流》由蔡楚生、郑君里合作编导,上集《八年离乱》是联华影艺社在1946年开拍,下集《天亮前后》则山昆仑影业公司在1947年10月完成。《一江春水向东流》作为史诗悲剧艺术典范,在中国电影史上开拓了以电影手法宏观角度反映重大历史的道路,它是史诗性的社会历史写照,又是传统化的家庭生活悲剧,其批判的多层次也充分体现:从传统的情感悲剧一一反传统的家庭悲欢到尖锐的社会批判。《一江春水向东流》代表了中国现实主义影片的杰出

水平,是中国电影艺术的成熟标志。

6. 王朔电影年

【答案】1988年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畅销书作家王朔的四部作品被同时搬上银幕:米家山导演的《顽主》(根据同名小说改编)、黄建新导演的《轮回》(根据小说《浮出海面》改编)、叶大鹰导演的《大喘气》(根据小说《橡皮人》改编)、夏钢导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一年之内,同一作家的四部作品被搬上银幕,实属罕见。因此,有人称1988年为“王朔电影年”,称这股王朔热为“王朔现象”。

7. 《孩子王》

【答案】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出品。编剧阿城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剧本,导演陈凯歌,摄影顾长卫,主演谢园。影片通过插队知青在山村小学教书的经历,理性思考了教育、文化的缺失问题和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影片延续了“文革”后电影反思“文革”的传统,并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8. 《南征北战》

【答案】上海电影制片厂1952年出品。导演成荫、汤晓丹。影片取材于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山东、苏北战场的几个真实战例,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曾得到当年指挥过这些战役的高级将领陈毅、粟裕等的关怀和支持,陈毅还亲自修改了几段对白。影片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丰富的战斗生活内容,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正确运用毛泽东运动战的战略思想、消灭敌人取得胜利的过程。与同时期其他战争题材影片相比,《南征北战》在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表现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是空前的,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战争史诗韵味的影片。1952年版为黑白影片,197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重拍了彩色故事片《南征北战》。

9. 南谢北谢

【答案】南谢北谢分别指谢晋和谢铁骊,因谢晋在卜海电影制作片厂担任导演,而谢铁骊导演长期在北京电影制作)一工作,因此也有“南北二谢”之称。两位都是我国著名电影导演,1964年,谢晋的《舞台姐妹》和谢铁骊的《早春一月》震惊影坛,两部作品共同以散文化的故事和抒情画面改写了当时政治电影单一的戏剧范式。“文革”中他们又曾一起涉足革命样板戏。谢晋的代表作有《女篮五号》(1957), 《红色娘子军》(1961)、《舞台姐妹》(1964)、《天云山传奇》(1980)、《牧马人》(1982)、《芙蓉镇》(1987); 谢铁骊的代表作有《早春二月》(1963)、《海霞》(1975)、《今夜星光灿烂》(1980)、《包氏父子》(1983)。

10.《猎场札撒》

【答案】内蒙古电影制片厂1985年出品,编剧江浩,导演田壮壮,摄影吕乐、侯咏。猎场札撒,即猎场准则。影片以纪录片手法讲述内蒙古图尔布山谷举行一年一度的围猎活动,探察了宗教与道德的关系。青年牧民旺森扎布自惭没有打到猎物,偷了神枪手猎获的抱子为己有,不料为

一少年猎手察觉,向巴雅斯古冷告发。巴雅斯古冷是个严肃而有威望的人,他按照成吉思汗制定的猎场札撒,处理旺森扎布的错误行为。影片对朴素淳厚的蒙古族习俗的歌颂、对辽阔壮美的大自然景观的展现,表现了创作者心目中天、地、人之间和谐、平衡的理想境界。影片叙事模糊、哲理饱满,情感描写细腻流畅,创作别具一格,但也造成与多数观众的疏离。

二、简答题

11.简述新时期关于电影本体的论争。

【答案】电影本体的论争是新时期对电影理论的研究和论争中一个对电影本体论的研究最重要的课题。我国电影界在解放后三十年长期受苏联蒙太奇学派理论影响。1979年当《小花》《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等一批影片一以冲破传统的风格样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的同时,当电影理论家巴赞的《电影美学》和克拉考尔的《电影的本性一一物质现实的复原》等电影理论被译介到中国时,我国电影理论的研究工作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活跃气氛,许多同志从不同的角度对电影本体问题作了研讨。

(1)1979年开始的电影语言现代化的讨论是关于本体论讨论的先声。一些论者针对中国电影表现手法陈旧落后的状况,提出要实现语言现代化,由此在电影界展开广泛争论。这时所谓的“电影语言”只是指代电影创作技巧。根据传统电影观念,内容形式不可分离,电影语言现代化,避开了直接的政治内容,把艺术形式作为独立因素提出来。大部分讨论者认识到应适应时代要求,借鉴世界成功经验,丰富电影的表现形式。

(2)继之有关“丢掉戏剧拐杖”“电影与戏剧离婚”的讨论,进一步接近厂电影本体论。传统电影观念中,电影与戏剧、文学密不可分。针对这一观念,一些论者提出,中国电影要发展,必须摆脱戏剧电影的观念。反对者认为,中国电影重视文学性和戏剧化是特点,而不是缺陷,戏剧化电影长盛不衰说明它适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需求。双方立论的出发点不是同一理论层次,前者属本体论,后者属创作论。张骏祥和郑雪来关于电影文学性的争论是其中的代表,争论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看待“电影性”。张骏祥主张,电影性仅指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他把涉及思想性、形象刻画、戏剧冲突,以及节奏、气氛、风格、样式等一律归为电影文学范畴,需要在剧作阶段设计,而有待通过电影导演用电影表现手段来体现。这是一种狭义的电影性的观点。郑雪来主张,电影性是“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美学特征”,电影中的思想性、形象塑造、情节结构等不应属于文学,而应属于电影,是电影性的一部分。电影的综合性并不是把各种艺术元素机械地加以混合拼凑,而是通过电影本身的美学特性来表现。这是一种本体论的电影性观点。由于讨论基点的不统一,使得这一争论难以深入。

(3)在巴赞、克拉考尔等国外理论的译介传播中,国外学者在美学上对“长镜头”与“蒙太奇”的对立比较,启发了中国学者。他们借鉴巴赞、克拉考尔等人的电影理论,提出纪实美学,主张纪实是电影的本性。具体表现有:

①纪实美学被当作电影的本体论。试图从哲学角度回答“电影是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引述西方学者观点,认为电影的本性是通过影像和声音记录现实,使物质现实复原。纪实美学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