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专业技法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_____年8月11日(光绪22年中秋节),上海徐园的杂耍游乐场中推出了一种新玩意儿,人们管它叫做这是关于电影在中国放映的第一次纪录。
【答案】1896
2. 1930年,电影中_____与_____“电影皇帝”演唱的《寻兄词》是最早的中国电影歌曲。
【答案】《野草闲花》;阮玲玉;金焰
3. 影片《巴山夜雨》的导演是_____。
【答案】吴永刚、吴贻弓
4. 文革期间,新中国电影陷入完全停顿状态,就连新中国17年出品的中国影片和域外进口的影片也被完全禁绝。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全中国数亿观众只能看到_____、_____、_____等几部电影,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空前记录。
【答案】《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
5. 2012年上映的《王的盛宴》,导演是_____。
【答案】陆川。
6. 1939年,华新影片公司出品的《王先生吃饭难》,编导和主演都是_____。
【答案】汤杰
二、简答题
7. 简答摄影中影响景深的因素。
【答案】摄影中影响景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光圈
在镜头焦距相同,拍摄距离相同时,光圈越小,景深的范围越大; 光圈越大,景深的范围越小。这是因为光圈越小,进入镜头的光束越细,近轴效应越明显,光线会聚的角度就越小。这样在成像面前后会聚的光线将在成像面上留下更小的光斑,使得原来离镜头较近和较远的不清晰景物具备了可以接受的清晰度。
(2)焦距
在光圈系数和拍摄距离都相同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范围越大; 镜头焦越长,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焦距短的镜头比起焦距长的镜头,对来自前后不同距离上的景物的光线所形成的聚焦带(焦深)要狭窄得很多,因此会有更多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
(3)物距
在镜头焦距和光圈系数都相等的情况下,物距越远,景深范围越大; 物距越近,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远离镜头的景物只需做很少的调节就能获得清晰调焦,而且前后景物结焦点被聚集得很紧密。这样会使更多的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因此景深就增大。相反,对靠近镜头的景物调焦,由于扩大了前后结焦点的间隔,即焦深范围扩大了,因而使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的光斑减少,景深变小。由于这样的原因,镜头的前景深总是小于后景深。
8. 简述《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案】《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是1979年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张暖忻与作家、评论家李陀联合发表的文章,它成为新时期中国电影革新的宣言。
《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认为:
(1)电影语言是一直在迅速、持续地更新着的,特别是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电影的叙述方式、镜头运用、造型手段等都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2)文章提出应汲取外国电影的营养,创造中国自己的现代电影语言;
(3)文中总结了世界电影艺术在现代发展的几个趋势:
①电影语言的叙述方式(或者说电影的结构方式)上,越来越摆脱戏剧化的影响,而从各种途径越来越走向更加电影化;
②在镜头运用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
③努力探索新的电影造型手段;
④不断探索新的表现领域,如对人的心理、情绪的直接表现。文章提出洋为中用,加快我国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步伐。
文章发表之初,有振聋发赣之效,被称为“探索片的纲领”“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宣言”。
9. 概述3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成就。
【答案】(1)基本评价
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兴盛与高潮时期。
①在表现内容上,中国电影开始有规模地触及社会生活现状,现实内容代替了神异古怪与荒诞热闹的娱乐内容,现实疾苦、人民受压迫的激愤得以正面展示,电影第一次呈现出呼应时代精神与民心企盼的愿望。
②在艺术形式上,中国电影自觉地追求艺术创新,明显地借鉴吸收世界电影优长,探索民族化的表现形式,电影技巧有了巨大进步。叙事的流畅,造型表意的手段都有了长足进步。
③在创作方法上,改变了较为单一的思路,影戏电影继续丰富发展,并容纳了更为丰富多彩
的内涵,多样的创作方法保证了中国电影整体形态之中呈现出变化的色彩。
④在整体社会形象上,中国电影基本摆脱了与世无干的消闲地位,确立了影响世道人心的文化角色,强化了有独立位置的艺术形象。
(2)主要成就
①30年代中国电影取得的成就和新时潮的出现,都与左翼电影运动(也称新兴电影运动)有直接关系。左翼电影运动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巨大:其一,改变了电影创作的倾向; 其二,显示了进步电影的主导地位; 其三,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现实主义传统形成。30年代成为中国现实主义兴盛的第一个高潮时期。一些前所未有的电影出现在银幕上:《狂流》《春蚕》《神女》《渔光曲》《大路》《桃李劫》《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影片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杰出代表。
②完全有声片的成熟。30年代是默片和有声片相交织的时期,最终有声电影取代默片,达到成熟地步。中国电影的早期有声片经历了从片外发声到片内发声,从配乐发声到对白发声,从片断发声到音画协调的过程。电通公司1934年出品的《桃李劫》,第一次呈现出中国有声片声画协调的特殊魅力。
10.简述“三突出”原则。
【答案】“三突出”是“文革”期间的文艺指导理论。1968年上海音乐学院的于会咏在《文汇报》发表文章,将样板戏塑造人物的原则归纳概括为“三突出”。1969年在姚文元亲自改定的《红旗》杂志11月号一篇文章中正式规定了“三突出”原则:(1)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2)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3)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三突出”原则成为检测和衡量“样板戏”电影和其他“文革”电影创作的标准。
11.为什么把“孤岛”时期的电影现象称为“奇观”?
【答案】从1937年11月底国民党军队撤离上海开始,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为止,这一时期的上海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在上海市的中心地区有两个特殊的行政区域一一由英、美、日三国统治的公共租界和由法国管辖的法租界。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碍于外交原因,暂时没有进驻租界。租界地带就成了一座处在包围圈内又偏安一隅的“孤岛”。留在上海的一部分电影工作者利用租界的特殊地位,逐步恢复了制片工作,开始拍片,这就是所谓的“孤岛电影”。
12.应如何看待“文革”电影?
【答案】(1)“文革”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场灾难、一段抹不去的沉重记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首先,它完全割断了中国电影的历史。中国电影的传统被一概抛弃,几乎所有的优秀影片都被扣上大毒草的帽子,打入冷宫。其次,完全违背了“双百”方针。样板戏惟我独尊,“二突出”成为电影创作的定式。最后,大批的电影艺术家失去艺术生命,艺术才华无法施展,艺术主张无法付诸实践。
(2)不过,“文革”电影也不应被完全否定,更不应被忘记。任何一种创作或多或少都是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