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专业技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填空题
1. “长城”公司提出“_____”的口号,主张用电影反映社会问题。“神州”公司则主张“_____”地用电影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观。他们大都受到新文化运动之后的“_____”的主张的影响。
【答案】问题剧;潜移默化;为人生而艺术
2. 吴永刚导演的《神女》,主演是_____。
【答案】阮玲玉
3.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影坛上出现了_____、_____、_____等导演的一大批形式新颖的“第五代”影片,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际影坛将这批影片的问世称为“中国新电影的真正开始”。
【答案】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一个和八个》;《老井》;《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红高粱》
4. 最早参加到电影中的新知识分子是_____。他于1924年就写作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剧本《_____》,进入“明星”影片公司后,他先后创作了《_____》《_____》等影片。特别是在_____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答案】洪深;申屠氏;爱情与黄金;少奶奶的扇子;人物的心理刻画
5. 1926年,我国著名的戏剧家______开始了他的电影创作,并创立了_____电影剧社,在中国早期的电影史上写下了杰出的篇章。
【答案】田汉;南国
6. 电影的发明,通常是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法国人_____在巴黎第一次公开放映他们摄制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最初的电影片断开始算起的。
【答案】1895;12;28;卢米埃尔兄弟
二、简答题
7. 简述“三突出”原则。
【答案】“三突出”是“文革”期间的文艺指导理论。1968年上海音乐学院的于会咏在《文汇报》发表文章,将样板戏塑造人物的原则归纳概括为“三突出”。1969年在姚文元亲自改定的《红旗》杂志11月号一篇文章中正式规定了“三突出”原则:(1)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2)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3)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三突出”原则成为检测和衡量“样板戏”电影和其他“文革”电影创作的标准。
8. 青年导演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答案】(1)现代意识和冷峻的眼光; (2)艺术上的标新立异; (3)强烈的主体意识; (4)从传统文艺中吸取营养。
9. 试述谢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
【答案】(1)在新中国电影史上,谢晋是一个贯穿性人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谢晋是现实主义电影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我国主流电影的传统并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谢晋几乎使中国传统电影走到了尽头。这意味着他的电影达到了某个高度,这个高度是其他导演几乎无法超越的”。
(2)他的影片大多取材于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社会内容,主题挖掘深刻,表现出了中国电影人的良知。谢晋的电影善于刻画人物,表现人情人性,以情动人,特别是创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女性形象,如《天云山传奇》的冯晴岚、《牧马人》的李秀芝、《芙蓉镇》的胡玉音等。谢晋熟悉观众的欣赏趣味,所拍的影片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
(3)谢晋的电影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86年夏秋之际国内掀起了一场关于“谢晋电影模式”的讨论。这场讨论首先在上海《文汇报》上展开。1986年7月18日,《文汇报》影视与戏剧版上同时发表了朱大可和江俊绪两篇观点完全相对的争鸣文章。
10.什么是“表现蒙太奇”? 包括哪些类型?
【答案】(1)表现蒙太奇的定义
表现蒙太奇是由创作者强制性介入带来的,表现创作者主观意识的蒙太奇类别,它不能依据不同的时空标志去辨识,而是直接把切换的镜头强制性地连接起来,去表现创作者所要表现的特定意图。表现蒙太奇必须仰仗观众的心理回应,它观众在观赏影片过程中对某种心理回应产生预期,表现蒙太奇就比较容易被读解和接受; 如果观众的心理预期与创作者对镜头的强制性连接不一致,表现蒙太奇的艺术效果就会降低乃至消失。
(2)表现蒙太奇的分类
①理性蒙太奇
a. 理性蒙太奇通过叙事镜头和非叙事镜头的组合,形成原来镜头中不具备的新的含义,它是所有蒙太奇镜头中最强调理性,也最为抽象、最晦涩难懂的,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意图。如爱森斯坦的《十月》,在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与幕僚交谈的镜头之后,爱森斯坦突然插入一个“孔雀开屏”的镜头,把克伦斯基装腔作势的模样和孔雀摆动尾巴的镜头一再切换,以此来嘲讽克伦斯基爱慕虚荣、自我炫耀。
②抒情蒙太奇
普多夫金主张蒙太奇的表现性必须建立在叙事的基础上,必须保持影片叙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他导演的《母亲》,需要在群众示威游行的段落中传达出“觉醒”的意念。为此,他不是随意把比喻镜头强制性地插入,而是将游行队伍安排在一条解冻的河流旁,将“冰河解冻”与群众游行两段画面不断交切,使观众对这两种影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
11.为什么说《神女》是中国默片时代的典范性作品?
【答案】影片的风格在当时被誉为“灵魂的写实主义”,因为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挣扎在一种痛苦的“两重生活”之中,她的挣扎不仅是一种生存的挣扎,更是一种灵魂的挣扎。在影片中,编导吴永刚表达了他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的深切的同情和对无私母爱的赞美。影片具有较为明显的批判现实的意味,正如吴永刚在《<神女>完成之后》一文中所说的:“在上海,尤其可以见到这种现象:她们被人蹂蹭,被人唾弃,被当作榨取金钱的工具,过着非人的生活。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这是社会经济制度的病态。”
12.战后“灵魂的写实主义”影片创作都有哪些代表性作品? 为什么说《小城之春》是“蒙尘的钻石”?
【答案】(1)与战时电影相比,战后电影的一个重大转变,是在视角上实现了由英雄到普通人的转换。如果说战时电影主要是通过对英雄的颂扬来激励人们的民族精神和奋斗意志,那么。战后电影则更着重于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角度来把握历史、探讨人生。不仅如此,战后的电影艺术家们还在自己的创作中普遍地增加了心理内容的展示,通过象征、抒情、细节营造等手法来实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如《希望在人间》中的人与鸟的交流、《天堂春梦》中丁建华面对一只小小的蜗牛时的复杂感受、《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素芬与丈夫相见的梦境。这一时期,作为与“忧患史诗”相对应的另一个电影创作系列,发展了30年代影评家王尘无提出的“灵魂的写实主义”的美学追求。它们将叙事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人物灵魂的展示和剖析上,并通过这种展示和剖析,表达出创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这类“灵魂的现写实主义”作品包括:《新闺怨》《关不住的春光》《不了情》《太太万岁》《万家灯火》《小城之春》等。
(2)《小城之春》属于典型的心理剧。在影片中,费穆以优美、淡雅、精致的电影语言,通过一个普通小家的一次波澜,表现了普通人生中的感情、道德意识,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心理写实主义、完整的散文结构、诗化电影的先河。影片就像一首隽永的诗词,以充满诗性的精致的视听语言,在清淡的风格中传达出浓酪的情慷。它也是一朵凄艳的奇葩,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片苦涩的茉莉香片。它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宁静、幽远恬淡的审美意境渗入到影片中,形成一种婉转含蓄的艺术风格。当时的一位电影评论者说:“作者将一个5人构成的平凡的故事交给导演,在小小的天地里、寂寞的情调中,处理得如散文一样美丽,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小城之春》的深层含义:实际上反映了人对命运的无奈和人类心灵的某种困惑和迷茫。影片中的人物,不论是章志忱、周玉纹,还是礼言、小妹,他们都既是现实中的人物又是某种象征。《小城之春》公映后,一度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的无病呻吟,在相当一个时期没有得到公下的评价。直到上世纪80年代,影片才被重新发现,受到理论界高度重视。本片还被海外影评家誉为中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影片。《小城之春》就像一块“蒙尘的钻石”,随着人们对它的重新认识,定会放射出越来越夺目的光彩。
三、论述题
13.费穆创作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案】(1)费穆创作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