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专业技法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城南旧事》

【答案】《城南旧事》为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也是80年代散文式结构风格最为突出的代表作。影片以主人公小英子的眼光感受世界,结构了三个故事(“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偷儿的故事,宋妈的故事)。三个故事本身情节互不关连,而情感依依相接,同情与期待的落空,别离的惆怅、眷恋与善良美好期望的逝去相联系。“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见”是主构思,由此串结只个旧北京城南旧事,通过小英了的眼光看那此生活流程的片断,“离别”情感醒目而动人。

2. 景深镜头

【答案】景深镜头是摄影机沿着纵深方向安排组织被拍摄对象,从而产生逼真的空间立体感觉的镜头。当人物在前后景之间运动,立体感格外强烈。景深构图在视觉上突破了戏剧、绘画中存在的“第三面墙”,给电影造型开拓了新的领地。现代电影常常运用开放式构图,以获得更强的空间真实感和造型潜力。创作者可以利用前景和后景两个空间内的不同事件形成对比关系。

3. 《林则徐》

【答案】《林则徐》由郑君里、岑范执导,赵丹主演。影片从林则徐在广东开展的禁烟运动展开,通过禁烟运动、反英斗争等重大事件展现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的风云变幻。影片把对人物的描写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结合起来,在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独立的民族意识与昏庸的投降主义的鲜明对比中,刻画出一个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英雄的形象。该影片在艺术上的成功有两点:一是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二是在叙事和造型上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4. 《猎场札撒》

【答案】内蒙古电影制片厂1985年出品,编剧江浩,导演田壮壮,摄影吕乐、侯咏。猎场札撒,即猎场准则。影片以纪录片手法讲述内蒙古图尔布山谷举行一年一度的围猎活动,探察了宗教与道德的关系。青年牧民旺森扎布自惭没有打到猎物,偷了神枪手猎获的抱子为己有,不料为一少年猎手察觉,向巴雅斯古冷告发。巴雅斯古冷是个严肃而有威望的人,他按照成吉思汗制定的猎场札撒,处理旺森扎布的错误行为。影片对朴素淳厚的蒙古族习俗的歌颂、对辽阔壮美的大自然景观的展现,表现了创作者心目中天、地、人之间和谐、平衡的理想境界。影片叙事模糊、哲理饱满,情感描写细腻流畅,创作别具一格,但也造成与多数观众的疏离。

5. 王朔电影年

【答案】1988年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畅销书作家王朔的四部作品被同时搬上银幕:米家山导演的《顽主》(根据同名小说改编)、黄建新导演的《轮回》(根据小说《浮出海面》改编)、叶大

鹰导演的《大喘气》(根据小说《橡皮人》改编)、夏钢导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一年之内,同一作家的四部作品被搬上银幕,实属罕见。因此,有人称1988年为“王朔电影年”,称这股王朔热为“王朔现象”。

6. 《马路天使》

【答案】1937年,袁牧之创作的代表作,该片是30年代中国电影的杰出代表,在思想内涵上达到此阶段电影主流传统的突出成就一一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刻性意义; 在艺术技巧上达到成熟一一具备电影整体表述语言的突出质量。无论是当时还是几十年后复映,都获得了赞誉。《马路天使》为中国电影达到第一个高峰划上了圆满的休止符。

7. 《黄土地》

【答案】《黄土地》是1984年陈凯歌执导的影片,凝聚了这一代电影人文化精神和社会理想,也是中国电影“第五代”标志性的作品。人文思考的深度是《黄土地》震撼人心的主要所在。影象语言的自觉把握是《黄土地》另一艺术价值。本片的影象语言突现出独立的意义。包括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构图对内涵意义的突现,影象表现的文化意味的寄托等等。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是前所未有的,大片黄土地的色块,婚礼铺排的红色和乡民黑色的组合,构成创作者表现的文化内涵。

8. 南谢北谢

【答案】南谢北谢分别指谢晋和谢铁骊,因谢晋在卜海电影制作片厂担任导演,而谢铁骊导演长期在北京电影制作)一工作,因此也有“南北二谢”之称。两位都是我国著名电影导演,1964年,谢晋的《舞台姐妹》和谢铁骊的《早春一月》震惊影坛,两部作品共同以散文化的故事和抒情画面改写了当时政治电影单一的戏剧范式。“文革”中他们又曾一起涉足革命样板戏。谢晋的代表作有《女篮五号》(1957), 《红色娘子军》(1961)、《舞台姐妹》(1964)、《天云山传奇》(1980)、《牧马人》(1982)、《芙蓉镇》(1987); 谢铁骊的代表作有《早春二月》(1963)、《海霞》(1975)、《今夜星光灿烂》(1980)、《包氏父子》(1983)。

9. 《邻居》

【答案】《邻居》为郑洞天和徐谷明导演。影片讲述一幢建工学院的单身宿舍楼中的邻居们在嘈杂拥挤不堪中生活的过程,以生活原生态去结构作品,再现生活的现实图景与人物内心世界。影片和传统戏剧式电影的方式形成不同,着力发挥生活状态视像与音响的还原,记载生活的本有面目。《邻居》所代表的纪实化倾向、实景拍摄、自然光效、生活化表演、长镜头手段对戏剧化电影的反拨,从结构方式、镜头语言、表演等多方面带来新气象,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造拉开了大幕,印证了纪实美学电影的魅力,影响深远。

10.史东山

【答案】史东山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导演、编剧,是我国电影的奠基人。1932年

他与蔡楚生合作编导我国第一部以抗战为主题的故事片《共赴国难》,从此走上艺术道路。他从业于联华影业公司,期间拍摄了一系列触及社会问题、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影片,代表作有《八千里路云和月》《新闺怨》《胜利进行曲》等。建国后,他编导的影片《新英雄儿女传》获得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 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导演奖。

二、简答题

11.简述《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案】《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是1979年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张暖忻与作家、评论家李陀联合发表的文章,它成为新时期中国电影革新的宣言。

《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认为:

(1)电影语言是一直在迅速、持续地更新着的,特别是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电影的叙述方式、镜头运用、造型手段等都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2)文章提出应汲取外国电影的营养,创造中国自己的现代电影语言;

(3)文中总结了世界电影艺术在现代发展的几个趋势:

①电影语言的叙述方式(或者说电影的结构方式)上,越来越摆脱戏剧化的影响,而从各种途径越来越走向更加电影化;

②在镜头运用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

③努力探索新的电影造型手段;

④不断探索新的表现领域,如对人的心理、情绪的直接表现。文章提出洋为中用,加快我国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步伐。

文章发表之初,有振聋发赣之效,被称为“探索片的纲领”“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宣言”。

12.概述3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成就。

【答案】(1)基本评价

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兴盛与高潮时期。

①在表现内容上,中国电影开始有规模地触及社会生活现状,现实内容代替了神异古怪与荒诞热闹的娱乐内容,现实疾苦、人民受压迫的激愤得以正面展示,电影第一次呈现出呼应时代精神与民心企盼的愿望。

②在艺术形式上,中国电影自觉地追求艺术创新,明显地借鉴吸收世界电影优长,探索民族化的表现形式,电影技巧有了巨大进步。叙事的流畅,造型表意的手段都有了长足进步。

③在创作方法上,改变了较为单一的思路,影戏电影继续丰富发展,并容纳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内涵,多样的创作方法保证了中国电影整体形态之中呈现出变化的色彩。

④在整体社会形象上,中国电影基本摆脱了与世无干的消闲地位,确立了影响世道人心的文化角色,强化了有独立位置的艺术形象。

(2)主要成就

①30年代中国电影取得的成就和新时潮的出现,都与左翼电影运动(也称新兴电影运动)有